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城市党建架起政策与民生的“连心桥”
时间 :   2025-08-29 18: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雅楠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传统文化中,“桥”始终承载着超越物理空间的深刻意蕴——既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通道,更是沟通人心与情感的纽带。千载以降,从《周礼》的“通达天下”到《孟子》的“政通人和”,无不诉说着连接与沟通的治理智慧。当前城市治理中,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仍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基层党组织作为贯通政策与民生的核心枢纽,需传承千年智慧,推动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在城市治理中架设一座座通往民心的桥梁。


党建搭桥,以精准之策解民生之需。政府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导致部分民生政策“落地无声”的症结所在。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中,若忽视低层住户采光、噪声等合理关切,往往推行遇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若仅注重硬件建设,缺乏医疗康复、心理关怀等软性服务,易发“叫好不叫座”状况。城市党建工作须发挥组织优势,打通需求表达和议事渠道,依托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等组织体系,结合居民议事、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精准识别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北京“劲松模式”、上海“红色议事厅”等创新实践,通过党组织牵头协商,形成利益平衡、多元共担的改造方案,有效推动电梯加装、适老化改造等民生实事的落地。党组织应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推动形成“居民提需求、党组织抓协调、多方齐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党建护航,以协同之力聚治理之能。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单靠行政力量或市场机制往往力有不逮。例如,快递员、网约司机等群体因就业灵活、流动性强,存在党组织覆盖难、入党培养难等问题。非户籍人口常面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性门槛。城市党建工作须强化“黏合剂”功能,整合行政、市场与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协同的服务体系。浙江宁波“小哥驿站”的创新实践,将党的组织覆盖与服务覆盖有机结合,让流动党员找到归属,让新就业群体感受温暖。深圳“医联体+党建”模式,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了异地就医的制度壁垒。党组织应积极推动政策创新,通过补贴激励、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切实增强各类群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党建赋能,以务实之风去形式之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一些地方在落实民生服务中存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问题,如将党建活动异化为“摆拍留影”,政策宣传照本宣科、脱离群众,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精力,更损害党组织形象。城市党建工作必须发扬“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决纠治形式主义顽疾。要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将考核重心从“材料厚度”转向“服务实效”,对打卡式调研、作秀式服务实行“一票否决”。鼓励基层干部使用群众听得懂、能共鸣的“白话”解读政策,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社区剧场等鲜活载体,推动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服务成效成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桥,所以通也;政,所以治也。城市党建工作的生命力,根本体现在能否将“国之大者”落实为“民之切者”,能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实惠,这座联通党心民心的桥梁,必将不断汇聚治理合力、激活社会动能,为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中共莱西市委组织部: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