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基层干部当涵养几分“侠气”
时间 :   2025-08-28 18:5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董玫珊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干部的“官帽子”戴得稳不稳,不在架子端得有多高,而在脚下沾了多少泥土、手里办了多少实事;腰杆子挺得直不直,不在嗓门有多响亮,而在群众心中的秤称出了多少分量。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缺的从来不是四平八稳的“好好先生”,而是敢接烫手山芋、敢闯矛盾漩涡的“侠气之士”。


提到“侠气”,很多人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剑胆琴心、快意恩仇……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侠客“为正义挺身而出、为苍生倾尽全力、为信念坚守到底”精神底色的外在体现。当时代与场景加以变化,基层干部在田间地头展示的“侠气”,当是护民如护己的“实劲”、敢啃硬骨头的“闯劲”、解困不含糊的“认真劲”,更是抛却私心杂念和顾虑的“豁达劲”。


有“侠气”的干部,自带与群众打成一片“天然磁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正定县塔元庄村看望干部群众时曾深情回忆,“想起当年天天和同志们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对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干部的“侠气”,正源于骨子的赤诚与通透,不绕弯子、不摆架子、不拘小节,不在于言语上的豪壮,而体现在裤腿上的泥土、手掌上的厚茧、心窝里的滚烫。他们的耳朵不怕听“糙话”,能容得下群众的抱怨与吐槽,哪怕是带着火气的误解与“指责”,也会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这样的干部,让群众觉得踏实、可信,愿意把掏心窝的话讲给他们听,把难办的事托付给他们办。


有“侠气”的干部,能在山重水复中里辟出“柳暗花明”。他们巧干不蛮干,看得清政策的“边界”,也摸得准群众的“心结”。推进产业项目时,决不“拍脑袋画蓝图”,而是带着数据跑遍周边市场;协调资金资源时,不怕“脸皮薄”“跑断腿”,就怕乡亲们的期待落空;碰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老大难”任务,既给群众算清“经济账”,又唠透“情感账”。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他们善于在规矩与情理之间架起桥梁,把死规定变成活办法,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敞亮。


反观现实,一些干部嘴上喊着担当作为,行动上却奉行明哲保身,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推诿塞责,面对信访积案说“历史遗留太复杂”,碰到项目瓶颈叹“条件不成熟”,拿“再研究研究”当借口;或是刚走上领导岗位,便拿手中的权力当“令箭”,做了“三分”说“十分”,拿“打小报告”当“武器”,擅长“向上邀功”与“责任甩锅”,活成了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看似“爱惜羽毛”“追求稳妥”,却让政策的温度在层层推诿中冷却,让广大干部群众寒心。


“侠气”并非天生,需要在事上磨、在难中炼。一方面,干部自身要主动投身到复杂任务实践中去,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在攻坚克难中锻造“敢扛硬活”的勇气、“能镇住场”的魄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界限标准,不让担当者 “流汗又流泪”;同时,要树立鲜明导向,对那些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在复杂局面中勇于斗争的干部,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和荣誉倾斜,让“侠气”成为干部成长路上的“加分项”,以正向激励激发干部队伍锐气与活力。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基层是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侠气”的地方。群众不会记得干部的级别有多高,却会记得谁在他们难的时候“搭过手”,谁在他们急的时候“出过力”。有“侠气”的基层干部,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办妥一件件民生小事里,让群众感受到“被在乎”的温暖。当越来越多干部带着“侠气”扎根基层,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把“这事难办”变成“放心交我”,把“过得去”变成“过得硬”,基层治理的经络定会更畅通,群众幸福底色也会越来越鲜亮。(中共兰陵县委组织部:董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