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绝非“减责任、降标准”,而是“减无效负担、提工作效能”。基层减负要精准锚定“除弊、优境、明责”三大关键方向,让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在“闯”的探索“创”的突破、“干”的实践中释放新活力。
为基层减负,首在除弊清障,为“闯”开新路。基层干部“不敢闯”的症结,往往在于层层加码的考核压力与动辄追责的风险约束。减负必须以“破”为首要动作,坚决砍掉非必要的会议文件,清理功能重复、意义不大的数字化应用,取消“过度留痕”的硬性要求,重新确立“是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核心评判标准。唯有彻底破除形式主义的“枷锁”,才能消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闯出符合实际的新路径。
为基层减负,核心在营造环境,为“创”培沃土。创新是驱动基层发展的核心活力。基层身处服务群众的一线,最了解群众需求,也最容易产生贴合实际的创新思路,但若创新需经过多层级审批、多部门协调,往往会因流程冗长错失时机;同时,对创新失误的严苛追责,也让不少干部因怕“出错”而不敢“尝试”。减负需聚焦为创新“松绑赋能”,一方面要简化审批流程,明确基层在政策执行中的自主决策权,允许在政策框架内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差异化创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划定创新失误的“容错边界”,对因探索创新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多些包容、少些苛责。唯有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基层干部的创新想法有生长空间,催生出更多接地气、惠民生的创新举措。
为基层减负,关键在明责保障,为“干”聚合力。权责不明、保障不力往往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资源错配使得实干者举步维艰。减负必须从厘清权责边界入手,通过制定清晰的“权责清单”,明确各级主体的职责范围,杜绝“甩锅式”任务分配。同时,要强化资源保障,针对基层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短板,通过上级统筹调配、跨部门协同支持等方式补齐缺口,让基层干部“有能力干事、有条件成事”。此外,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将实干实绩与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直接挂钩,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困境,让“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奔头、有干劲,凝聚起全员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刘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