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要求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科技创新锚定了方向。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城市治理到民生改善,科技创新正以突破前沿、服务民生、全面布局的三重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突破前沿,打造“基础研究 + 应用攻坚”双引擎驱动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要确保国家总体安全,增强对创新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在此指引下,既要强化基础研究制度保障,建立“10年培育+滚动支持”的长周期投入机制,在战略领域设立国家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闭环模式,打破“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僵化限制,让基础研究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又要完善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体系,推广“链长制+联合体”融合模式,组建跨领域创新联合体,建立“任务共担—专利共享—收益分成”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协同攻关的积极性。
服务民生,搭建“需求对接 + 普惠转化”双通道惠民桥梁。科技创新不仅追求“顶天立地”,更需“铺天盖地”惠及民生。既要构建民生需求智能映射系统,依托国家级大数据平台搭建“科技需求热力图”,实时抓取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民生痛点,在县域试点设立“科技特派员+民生观察员”双岗机制,形成需求采集—技术对接—应用反馈的闭环,确保科技创新能够切实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要创新普惠性技术扩散机制,设立民生科技专项转化基金,对降本增效显著的技术给予市场推广补贴。建立跨区域技术交易联盟,推广“技术先用后转”模式,通过“服务换技术”“场景换专利”承接创新成果,实现科技惠民的广泛覆盖。
全面布局,实现“要素聚合 + 生态重构”双突破发展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基于此,既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实施“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计划,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行“课程共设—设备共享—项目共研”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又要优化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构建“国家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企业研发基地”三级协同网络,加强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科研设备跨区域共享平台,提高科研资源的共享程度,降低创新成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中共保康县委组织部: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