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到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全面构建,文化始终是贯穿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血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当以“文脉传承者”的自觉、“文化摆渡人”的担当,在治理实践中厚植文化基因,让“两创”成果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擎旗定向,以"明德新民"铸就治理之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基层党员干部要深悟“两个结合”理论精髓,将“修齐治平”的传统智慧转化为“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这要求我们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又要当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者。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践行“礼之用,和为贵”的东方智慧,在民生服务中彰显“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价值追求,使文化“两创”成为破解“九龙治水”难题的密钥。党员干部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在文化传承中校准治理坐标。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在网格化管理中融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激活“耕读传家”的乡土记忆,让“忠厚传家久”的德治传统与法治精神相得益彰。
守正创新,以“执古御今”激活发展之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远亲不如近邻”社区治理理念,深刻揭示了文化创新与基层治理的内在关联。基层党员干部要善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智慧,将“民惟邦本”的治理哲学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要创新推出“节气治理工作法”,把“春耕夏耘”传统融入农业生产指导;转化“仁义礼智信”精髓,制定“新时代村规民约30条”。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云端乡愁馆”,让非遗传承人变身“网红主播”;组建“新乡贤智囊团”,使“德业相劝”传统升级为“五老调解”机制。这种“老树新枝”的创造性转化,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治理“硬支撑”。
深耕厚植,以"念兹在兹"提升惠民润心之效。“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基层党员干部要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构建文化惠民“同心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要求,将废弃粮仓改造为“乡村文化综合体”,让祠堂古厝变身“民生议事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让“婚丧嫁娶”的陈规陋习转变为文明新风;以“与子同袍”的担当开展结对帮扶,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照进现实。要像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般体察民生百味,在文化惠民工程中既建好“阳春白雪”的剧院展馆,又办好“下里巴人”的广场舞队,真正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实现文化服务润物无声,治理成果遍地开花。
新时代新征程,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滴水穿石”的韧劲,让文化“两创”在阡陌巷陌间生根发芽。当每一处文化地标都成为治理坐标,每一次文化创新都转化为治理实践,必将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治理新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文化动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委组织部:焦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