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尽快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和美乡村。广大党员干部要执生态、文化、产业之笔,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从生态振兴、绿色发展下笔,写好乡村振兴“为民篇”。生态振兴是重要底色,绿色发展是核心路径。“生态美则乡村富”。要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同频共振,就要发展“美丽经济”。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美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守护乡村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游客走进乡村,感受自然之美、乡土之韵,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从文化振兴、共建共享下笔,写好乡村振兴“惠民篇”。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价值是不可取代的。“文化活则乡村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在“守旧”与“创新”的双重维度上发力抓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守旧”更要“创新”。一方面要“守旧”,古建筑、古村落、文物古迹等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历程,具有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些文化物质载体的保护,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与维护,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防止因过度开发或自然损坏而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同时,要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创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乡村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乡村的非遗技艺、民俗活动、自然风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化,以文化之力推动乡村全面进步。
从产业振兴、各展其长下笔写好乡村振兴“富民篇”。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对于乡村而言同样如此。“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各有禀赋”,因此深挖地域特色是产业破题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应立足气候条件、土壤特质和传统种养优势,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土特产”的“特色”,通过产品细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手段,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提升“拳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管,严格把控品质,确保“土特产”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另一方面,在发展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产品深加工,做足“延链”文章,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手段,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深加工还能带动包装、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青州市委组织部:吕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