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五老”队伍在时代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更饱含着对这支特殊群体的殷切期望。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队伍,承载着党和人民的百年记忆,凝聚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担当,他们既是共和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新时代育人兴邦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以满头银发映照初心使命,用毕生积累的精神财富点亮青春航向,让红色薪火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始终闪耀着永不褪色的时代光芒。
“五老”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人”,以岁月为笔让信仰之根扎得更深。他们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无论是老战士珍藏的军功章背后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还是老干部亲历的国家建设攻坚克难的历程;无论是老模范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坚守,还是老专家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的执着,每一段经历都是最生动的教材。带着这份独特的“岁月温度”,“五老”们主动走进中学校园的课堂、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甚至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等网络空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党的优良传统,用亲身经历还原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在与青少年面对面的交流中,他们不回避艰难岁月的磨砺,不掩饰理想信念的力量,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人生体验,让一颗颗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愈发坚定,成为青少年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的精神源泉。
“五老”是成长路上的“守护者”,以关爱为盾为青春航向保驾护航。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需要理想信念的引领,也需要细致入微的守护。在法治教育领域,“五老”们主动担当起法治宣传的“讲解员”和失足青少年的“引路人”:他们走进少管所,用耐心的沟通化解失足少年心中的迷茫,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们深入社区和学校,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护墙。面对困境儿童,“五老”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积极奔走,链接社会资源搭建救助平台,为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他们开展“一对一”结对关爱,定期上门走访,送去书籍、文具和生活用品,更用温暖的陪伴填补孩子们情感上的空缺;许多“五老”还自发筹集资金设立助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子圆求学梦。从提醒青少年防范网络诈骗、远离不良信息,到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防治校园欺凌;从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业辅导,到为心理压力大的青少年开展疏导沟通,“五老”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渗透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默默筑牢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
“五老”是社会发展的“赋能者”,以余热为光让银发力量焕发新生。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五老”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社会的热忱,用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经验积累,为社会发展贡献着独特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老专家们主动下沉基层,带着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经验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规范养殖,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收;他们还依托当地资源,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智力活水”。在教育事业的阵地上,老教师们退而不休,有的走进乡村学校支教,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优质的课程;有的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开设兴趣班、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亮学子们的梦想之光。在社区治理的第一线,“五老”们化身热心的“网格员”“调解员”,他们熟悉社区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工作;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他们主动上门调解,用耐心和智慧化解矛盾;社区开展反诈宣传、文明创建等活动,他们积极组织、带头参与,成为居民们信赖的“贴心人”。“五老”们用“老有所为”践行着初心使命,让自身的经验资源得到再利用,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再提升,更促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