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引进人才,如果不关注人才与地方的适配,无序开展工作,“引进来”也“用不好”。
当前,部分地区引进人才时囫囵吞枣、贪大求洋,不仅造成地方资源浪费、人才闲置,也贻误了发展良机。如何恰当的识才选才、任贤使能,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摆在各级党政机关面前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考题。
“量体”,首先“打量”自己。各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各不相同,人才需求必然存在差异性,按需引才,才能确保引得进、用得好。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没有适配的产业环境和发展平台,一味“高配”人才甚至搞“装点门面”,只会让双方失望。要深度对接区域发展规划,分析本地主导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技术瓶颈,明确急需紧缺的人才类别,精细化、靶向化引才,做到人事相宜、才尽其用。不能只盯着“高精尖缺”,还要注重本土人才梯队建设,合理配置研究、应用、技术、技能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构建结构合理、健康循环的人才生态,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
“裁衣”,得看“料子”合不合身。《资治通鉴》里有句话叫“量才而授任”,意思是根据才能授予职位。如何“量才”尤其重要,盲目崇拜“帽子”和名校,只会浪费资源、加剧人才错配。“学历”不代表“学力”,“帽子”不等于“脑子”。要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破除“四唯”,让真才实学成为硬标准,把有能力、有潜力、有定力的人才识别出来、遴选上来。要多联络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本地实际情况的“土博士”,少迷信空有出身的“名博士”,深入了解人才的未来工作规划,评估其与本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创新性与可行性。实践一再证明,一个能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潜力股”,远比一个方向不合的“大牛”更有价值。(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王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