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在餐饮市场中可谓“热辣滚烫”,“食”不可挡,但也众说纷纭、饱受争议。预制菜就是预先做好的半成品菜,消费者买到预制菜之后,只要加热或者简单加工一下便可食用。预制菜虽然顺应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给大众带了快捷便利,但对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而言,“预制菜”式调查研究不可行。
所谓“预制菜”式调查研究,就是有的领导干部在基层调研过程中没有身入深入心入,没能脚到口到手到,只是要来地方的“半成品”或基本“成品”的文稿,稍加润笔变成自己的调研成果。“预制菜”中有“乾坤”,“半成品”里有“文章”。如果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不实地看听问、不亲自学思写,就很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让调查研究“走形变异”,直接误导工作决策,危害性不可小觑。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如同一道“大餐”,需要领导干部亲自上“市场”选菜、配菜、炒菜,认真走好每一道工序。领导干部只有以事必躬亲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在调查中见真知、在研究中见真章,才能真正为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色加味。
要亲临“市场”“选菜”。“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领导干部只有亲自到一线、到现场,同时要力避他人陪同“买菜”、引导“买菜”。只有亲自同群众沟通交流,才能知道“市场”行情,买到货真价值的“食材”。而如果只是“下得来”,不能“进得去”,只是坐等“预制菜”“成品菜”,则会让更多的“科技与狠活”裹挟其中,就会让菜品“色味”大打折扣,甚至“伤己害人”。这种“预制菜”式的调研忽略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重要“路线”,使得调查研究“画地为牢”“闭门造车”。“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基层一线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载体和平台。党员干部要切实克服他人“代买”“代做”,自己坐享其成的思想,真正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的交流,如此才能选到称心如意的“食材”。
要亲列“菜单”“配菜”。“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对于买到的“菜品”不能熬成“一锅粥”、煮成“大锅菜”,这样就会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靶向不明、无的放矢,失去了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研究的本质是要从根源上找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动形成科学的决策。而“预制菜”式的调研所得到的往往是表面现象,都是他人给“选取”的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面上问题”,或者“面子问题”,而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样的结果不仅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新问题、新矛盾。“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对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既知其表,又知其里;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切实“会选菜”“选对菜”,为下一步“掌好勺”“炒好菜”奠定基础。
要亲自“掌勺”“炒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也能深入基层、身入群众,也能够了解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可谓掌握了丰富“菜品”,但在具体如何“烹饪”时又当起了“甩手掌柜”,让他人“代劳”。这样形成的报告缺乏思想灵魂,报告“分量”会大打折扣。调查研究的过程既是了解实际情况,收集事实资料的过程,也是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研究分析,找出最佳“配料”“处方”的过程。如任由他人代劳完事,又如同“预制菜”,有可能不合“口味”而闹心甚至“返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领导干部若想让调查研究能够“调”之有料、“研”之有物,增强调研成果的“实成度”,就要养成亲自动手的自觉和能力,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不断揣摩、分析论证,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质效,通过亲自“烹饪”(捉刀),切实加工出有“权威性”的好报告。(山东省日照市园林环卫集团纪委:陈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