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党建引领促共富 工坊赋能兴乡村
时间 :   2025-10-20 18:2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窦兴腾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年来,泗水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锚定“产业富民、就业惠民”双向赋能目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就业技能、提供就业保障等多种途径,高标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逐步形成“党组织牵头、企业共建共享、群众充分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一是盘活资源“筑巢引凤”,闲置资产变致富沃土。坚持党建引领、全域摸排,积极组织镇村干部、党员下沉一线,对村内闲置土地、厂房、农房等资源开展“地毯式”摸排,建立闲置资源台账和意向需求清单,通过“党组织搭台、村企联建”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盘活老旧校舍、废弃厂房、民房,引进手工艺品制作、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打造“家门口”就业工坊。创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以厂房入股形式分红,探索“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发闲置农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化创意工坊,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自“共富工坊”建设启动以来,共统计摸排各镇街可利用闲置场所152处,推动闲置资源高效转化。新建设共富工坊40余处,引进玩具定做、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致富项目,累计带动8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是精准培训“授人以渔”,群众提能变产业尖兵。建立“需求摸排+精准培训+岗位对接”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摸排务工返乡、留守妇女、就业困难人员等闲置劳动力,进行重点帮扶,量身定制“轻体力、易上手”的岗位,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通过村党组织精心谋划、企业定期指导、村民实操学习,定期开展多类别、多岗位的技能培训和产业实践活动,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方式,先后组织开展食品加工、草莓种植、手工编织等专题培训30余期。泗河街道社区面向零基础居民开展手工钩织教学,组建“织女交流群”,搭建线上交流平台,通过“线下教学+线上直播”的方式,系统培养出20余名专业“织女”能手,切实解决了村民“想干不会干”的后顾之忧。通过“授人以渔”,村民就业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技能在手,致富不愁”。


三是创新模式“送岗到户”,灵活就业变幸福源泉。大力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机制,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创新“集中车间生产+工坊分散加工”模式,把生产线搬到村头、把岗位送到门口,做实“零距离”就业服务。工坊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特点,实行“弹性工时+计件薪酬”灵活工作制度,村民可根据闲暇时间灵活安排选择工作班次,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和家庭事务,又能增加收入,部分无法集中到工坊开展加工的人员还可选择居家加工,让村民“务农顾家两不误,指尖增收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各村“共富工坊”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其中灵活就业岗位300余个,帮助8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带动400余户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


四是强化指导“攥指成拳”,多方联动变发展合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强化“县+镇(街道)+村”三级共推,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高效推进机制。县级层面,成立共富工坊建设工作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各方资源力量统起来、用起来,推动县镇村一抓到底、同向发力。镇(街道)主动靠前,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现有作坊生产经营需求,建立精准优质服务机制,助力品牌标准打造、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及时帮助解决作坊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为“共富工坊”发展培育优良环境。村党组织充分利用本村资源,调动好各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立足村民实际想法,切实把“共富工坊”变成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杨柳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势、传统技艺,撬动多类型、多层级主体资源,突出“一村一品”,成功打造于家泉村于氏煎饼、楚夏寺村一次性酒店用品、夏李庄村手工作坊等10余处“共富工坊”,解决就业岗位16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中共泗水县委组织部:窦兴腾、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