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三转”破走访积弊 “三专”提民情实效
时间 :   2025-10-21 18:2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田清文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户走访作为基层干部察民情、解民忧的关键抓手,更是践行群众路线最直接的实践载体。当前,部分基层走访中仍存在被动等待上门、形式化打卡留痕、部门单打独斗等突出问题,不仅影响民情掌握的精准度,更会削弱群众的信任与认同。唯有以“三转”破积弊、以“三专”提质效,才能推动民情走访真正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转“被动等访”为“主动寻访”,靠“专业研判”清盲区。“坐等群众上门”的传统工作模式,易使独居老人、新迁入居民等“沉默群体”成为服务盲区,难以全面掌握真实民情。基层干部需主动打破被动响应格局,以“主动寻访+专业研判”双轮驱动破解难题。一方面,建立分层走访机制,将服务对象精准划分为重点关注、发展需求、常规覆盖三类,差异化设定走访频次,确保服务覆盖无死角、无遗漏;另一方面,推行诉求分类处置法,将收集的群众诉求按生活保障、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维度归类,明确紧急程度与责任部门,杜绝“粗放式”处理。


转“形式打卡”为“实效走访”,以“专注服务”疏堵点。“拍照留痕、简单记录”的走过场式走访,不仅耗费行政资源,更会疏离干群关系、凉了群众的心。基层干部需锚定实效导向,力戒形式主义,推行走访“1+1”硬核标准:每趟走访至少解决1件民生小事、收集1条真实建议。对社保激活、补贴申领等能当场办理的事项,立行立办、绝不拖延;对复杂疑难问题,建立“一户一档”专属台账,明确责任人、办理时限,定期公示进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正如某社区在走访中精准捕捉群众“充电桩不足”的急难愁盼,迅速启动专项处置流程,推动新增充电设施落地,用实打实的服务,让“走访记录”真正变成了“民生实事清单”。


转“各自为战”为“联动协同”,凭“联办闭环”破难题。基层民情诉求常涉及多领域、跨部门,仅靠单一主体“各自为战”,往往陷入“想办办不了、办了不彻底”的困境。基层干部需打破部门壁垒,在问题攻坚环节构建协同处置体系。针对难以独立解决的复杂诉求,不推诿、不搁置,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主动对接民政、住建、人社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与协作流程,形成“一方牵头、多方联动”的处置格局;另一方面形成“需求-部门-时限”闭环台账,将联办事项、责任主体、推进节点逐一列明,定期跟踪督办、公示进度,确保“协同不脱节、攻坚有实效”。例如接到居民住房漏雨修缮与就业增收的复合诉求后,迅速联动住建、人社部门对接处置,既完成房屋改造,又为居民匹配就业岗位,以“联动协同+闭环管理”的务实举措,高效破解了基层“单一主体难攻坚”的治理难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情走访的质量,直接关乎干群关系的温度与基层治理的效度。基层干部当以“三转”破除惯性思维,用“三专”夯实工作根基,摒弃“走过场”的虚浮,聚焦“办实事”的实效,让每一次入户都成为倾听民声的“直通车”、破解民忧的“突破口”,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切实把走访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田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