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察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关键环节,分为任用考察与无任用考察。相较于任用考察,无任用考察往往不被重视。要提升“无任用考察”含金量,需在平时下足“绣花功夫”,以“望闻问切”之功、“多维透视”之法、“明主治吏”之术、“量体裁衣”之智深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建设、改革攻坚一线近距离、全方位接触干部、了解干部,精准识别储备优秀干部,为党和政府选好人、用对人提供重要参考。
以“望闻问切”之功,在“无任用考察”中构建干部成长“全息档案”。《庄子》有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精准识别干部亦需这般洞察入微的功夫。相较于任用考察的“临阵点兵”,无任用考察更需在日常下足“绣花功夫”。正如唐宣宗微服私访泾阳县令李行言,通过樵夫之口察其“性执”“尽杀强盗”的担当,最终破格提拔,无任用考察亦需深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在项目建设、改革攻坚现场“望其行、闻其声、问其策、切其脉”,构建涵盖政治表现、能力素质、工作实绩的立体档案。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围绕省委、市委中心工作,开展干部无任用调研,通过基层一线听口碑、攻坚现场看表现、工作岗位察实效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分类建立优秀干部储备库,将调研结果综合运用于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切实把好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正是将无任用考察“显微镜”对准干部日常表现的生动实践。
以“多维透视”之法,在“无任用考察”中炼就识人辨才“火眼金睛”。《管子》有言:“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干部考察绝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一项需要综合研判的系统工程。既要区分“八小时内”的担当作为与“八小时外”的德行操守,也要考量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客观条件差异。既要看显绩亦要察潜绩,避免“一刀切”的机械评判。更要建立纪委、公安、信访等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像宋代刘随那样“水晶灯笼”般明察秋毫,对“老好人”“太平官”精准画像,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近年来,广西河池市深入探索干部一线无任用调研机制,明确将干部的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工作实效、综合能力、群众评价作为重点调研内容,通过与一线群众、同事、服务对象谈话交流,了解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采取定期调研与不定期调研相结合、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干部队伍进行调研,不定期对突发任务和紧急工作中的干部表现进行跟踪了解,确保将干部队伍情况掌握得全面、及时,正是多维考察的典范。
以“明主治吏”之术,在“无任用考察”中筑牢干部监督“铜墙铁壁”。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下》中强调:“明主治吏不治民。”吏治清明则国运昌盛,通过无任用考察让这千年古训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青海海西州将无任用考察结果与日常监管结合,建立政绩观偏差预警纠偏机制,对政绩观出现苗头性、倾向性偏差的干部,及时通过书面告知函、“一对一”反馈、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政绩平平的,果断予以调整;对政绩观负面反映比较集中、存在明显偏差的,视情节轻重作出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同步运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协作和成果运用机制,纳入“负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对政绩观不正、投机取巧、好大喜功、制造虚假政绩的,坚决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予以查处。 同时,将政绩观考察作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有效方式。截至2025年7月,53名素质过硬、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58名敢于担当、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22名。这些正是防止“小错酿大祸”的“治吏”功夫生动写照。
以“量体裁衣”之智,在“无任用考察”中激活干部任用“一池春水”。《尚书》有云:“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干部考察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江西上栗县探索干部无任用考察结果运用,对成熟度高、工作中能独当一面的,作为近期可提拔、交流、任用的领导干部预备人选;对成熟度比较高的,安排到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领域实践锻炼;对消极避事、畏缩避难、推诿避责的干部果断调整。2024年以来,结合无任用考察结果,提拔和进一步使用40余名表现优秀、历练扎实的干部,对6名干部进行“下”的调整,彰显了“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智慧。实践中,既要建立干部资源库实现“精准滴灌”,也要区分“狮子型”干部的开拓锐气与“老黄牛型”干部的务实作风,避免“猛将弃于田野,贤才隐于市井”。更要树立鲜明导向,让在乡村振兴一线“脚上沾泥”的干部有奔头,让在改革深水区“敢涉险滩”的干部有舞台,真正使“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干部考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体检”,更是一次关乎国运民生的“时代阅卷”。从唐宣宗的“微服私访”到新时代的“无任用考察”,变的是考察方法,不变的是“选贤与能”的治世初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以“绣花功夫”做实日常考察,以“匠人精神”炼就识人慧眼,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慵懒散浮拖软”的庸者无处遁形,方能为强国建设凝聚“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镌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组工印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