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文抄公”背后是“浮躁情绪”作祟
时间 :   2025-08-27 14:0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期,广西桂林平乐县一份《森林防火规划》引发舆论关注。该文件对当地水文的描述竟与400余公里外的湖南安化县内容完全一致,甚至将“平口镇”“小淹”等湖南地名直接照搬。这种“跨地域抄袭”的荒诞现象,绝非偶然的“笔误”,而是政府部门“文抄公”的典型写照。其背后是个别干部不愿实干、只想走捷径的浮躁情绪,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的“求真务实”背道而驰,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及时防治。


政府部门的“文抄公”行为,本质是浮躁作风在行政工作中的具体投射。从表现上看,有的干部写报告时“Ctrl+C”“Ctrl+V”成习惯,把外地政策方案换个地名就当“本地成果”;有的制定规划时懒得调研,将其他地区的数据、案例直接套用,导致文件与实际脱节;更有甚者,连工作总结都照搬往年内容,对新问题、新情况视而不见。这种“文抄公”式工作,看似省了力气,实则埋下诸多隐患。


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件政策无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比如平乐县的森林防火规划若照搬湖南水文数据,可能导致防火部署失准;另一方面,透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当公众发现“政府文件竟能抄错地名”,政务公信力难免受损。正如古语所言“政者,正也”,政策文件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务实,抄袭行为恰恰消解了这种“正”的根基。


政府部门“文抄公”的滋生,核心在于浮躁情绪主导了工作导向。从思想根源看,个别干部把“快”凌驾于“实”之上:觉得“慢慢调研太费时”,不如抄一份应付考核;认为“深入基层太辛苦”,不如搬一套现成方案交差。这种“文抄公”式办公把“出文件”等同于“干成事”,把“完成任务”异化为“应付任务”,无疑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的“力戒形式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相违背。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从根源上整治“文抄公” 乱象、涤荡浮躁情绪的治本之策。需瞄准“不愿抄”“不敢抄”“不想抄”目标,多措并举让求真务实成为工作常态。


一是“扎下去”调研,筑牢“不愿抄”的根基。就像焦裕禄带着干粮跑遍兰考120多个生产大队,在田埂上丈量风沙盐碱的分布规律;像谷文昌揣着罗盘爬遍东山县400多个山头,踩着滩涂踏遍30多公里沙滩,把造林治沙的规划刻在实地勘察的脚印里。当干部真正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民情日记本上,把本地的资源禀赋、短板弱项摸清摸透,自然不需要靠“抄别人的答案”来应付工作,因为自己手中已经握着最贴合实际的“原创方案”。


二要严肃督查考核,拧紧“不敢抄”的开关。考核标尺必须从“看纸面”转向“看地面”,把“文件是否贴合本地实际”作为首要标准,杜绝“换地名就成新规划”的闹剧;把“政策是否解决真问题”作为核心依据,避免“抄来的方案”沦为空中楼阁。对那些照搬照抄、脱离实际的“文抄公”行为坚持“零容忍”,既要在督查中及时发现、坚决纠治,又要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让“抄作业”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要厚植实干风气,树牢“不想抄”的导向。始终鲜明“实干者得褒奖、抄袭者受惩戒”的激励标尺。让那些沉在基层调研、贴着实际施策的干部在评优评先中有优势、在职务晋升上有空间;让那些靠抄袭应付、以虚浮充数的干部,在考核评价中受警醒、在工作推进中无市场。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名干部真正明白办公室里抄来的文件再“漂亮”也抵不过田间地头干出来的实绩,报表上的数字再“亮眼”也比不过群众口中的真心点赞。真正的政绩,从来都是“干”出来的口碑,而非“抄”出来的门面。


政府部门的文件、政策,承载着群众期待,关联着发展大局,容不得半点虚浮。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本质上就是要打掉“抄捷径”的念头,涵养“下真功”的定力。当每一份文件都源自实地调研,每一项政策都扎根群众需求,“文抄公”自然无处遁形。这不仅是对作风的锤炼,更是对执政根基的巩固。群众信赖的,永远是那些“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刻在民心”的实干者,而非“在文件里抄地名”的浮躁者。(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