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制定《若干规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对于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
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打卡定位、频繁调研督查……这些基层治理中的痼疾,让我们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力不从心。当表格填报代替了走村入户、当材料汇报代替了与群众拉家常,当拍照留痕作为检验工作开展的重要佐证。为基层减负至关重要,关乎党群干群关系,关乎国家治理。
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痕迹主义”的盛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互之间信任机制的缺失。试图通过文字、表格、图片来确认工作情况,大家则疲于制造“有力证据”以证履行职责。这种“信任机制缺失”导致了恶性循环:检查越多,留痕要求越高;留痕越繁,大家就都无心实干。加之“问责泛化”的担忧,许多基层干部不得不将“避责、免责”作为首要考量,而非“尽责、尽心”。当“不出事”“不出错”“做到越多错的越多”逻辑取代“干成事”“干好事”导向,形式主义便有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基层干部本应直面群众、解决问题的第一线,可却变成了“表哥表姐”。干部们奔波于材料报表之间,却离群众真实需求越来越远;各种空想“创新”口号眼花缭乱,却难掩实际效果的苍白。
整治形式主义,就须建立“实效导向”和“服务群众”的导向。我们的考量标准应当从“做了多少”转向“工作成效”,从“材料质量”“佐证资料厚度”转向“群众是否满意”。要精简会议文件,统筹督查检查,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卸下思想包袱,让基层干部从“怕问责”“怕追责”的焦虑中解放出来,重拾干事创业的信心与激情。
为基层减负,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更要求我们始终牢记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基层干部应该是走村串寨、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老百姓的舒心、笑容,才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让我们以钉钉子的精神,筑牢求真务实的制度根基。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真正把心思用在实干上,把精力投在服务中,共同书写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美好生活同频共振的新篇章。(惠水县农业农村局:陈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