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做到改革依靠人民
时间 :   2025-08-26 09:2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学祥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做到改革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依靠人民抓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路线,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凝聚改革最强大的底气,夯实改革最坚实的依托。


改革依靠人民智慧。民智所至,性革所在。人民群众处在改革最前沿,对改革变化感知最敏锐,对改革成效感受最深切,意见建议更接地气、更务实管用,对于“改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和方方面面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实现改革目的,决不能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周密开展改革调研,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发挥的作用。要打破 “自上而下” 的决策惯性,搭建多元民意征集平台,依托政务 APP、“领导留言板”、地方政府留言通道,开设 “改革金点子” 专栏等方式,积极邀请工人、农民、个体户、新业态从业者等不同群体 “发声”。要直面群众反映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痛点,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聚民心、汇民力、集民智、顺民意,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模式、优化路径,切实把人民群众的“金点子”变成改革的“金果子”。


改革依靠人民实践。改革最大的活力蕴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从安徽小岗村十八户农户按下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到“三明医改”走向全国,从“枫桥经验”成为基层治理新典范到“互助性养老”写进“十四五”规划,……这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无不萌发于人民智慧、人民创造,经过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而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更好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厚植人民实践沃土,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基层人民先行先试、大胆尝试,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蹚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胜之路。改革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面对“障日风多雾不开”的发展难题、顽瘴痼疾,不可能“一举而竟全功”,也不可能有“万能钥匙”能够打开所有桎梏枷锁,必然要通过实践探索来摸着石头过河,特别对在改革探索中出现的非原则性偏差,不急于否定、追责,要帮助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对基层群众首创的改革做法,即使暂时未达预期,也要先保护、再优化,通过反复、比较、交换等方式,不断深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把改革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每个领域、每条战线、每个环节把改革抓具体、抓深入。


改革依靠人民评判。改革的最终效果好不好,人民感受最直接、最深刻、最真实。一项改革是否成功,不能只看经济数字的增长,还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显著改善,看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否得到显著增强,看发展成果是否更加普惠共享。对于这些问题,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如果一项改革成果看似光鲜,却以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或者只让少数人获益,而让多数人负担成本,这样的改革就偏离了初衷,失去了民心。依靠人民评判改革,就要将评判权真正交给人民,实现从 “为民作主” 向 “由民作主” 转变,确保改革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由人民群众参与的综合评判体系,完善群众评判的相关制度规范,明确群众评判主题地位,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拓宽群众评判渠道,通过线上匿名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第三方评议或者线下听证会、座谈会等新形式,让人民群众能够对改革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要发挥群众评判效能,对于人民满意、拥护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对于人民反映强烈、意见集中的问题,要敢于正视,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举措,让改革在动态调适、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始终沿着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方向前进,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组织部:张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