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从“抗战家书”中感悟烽火里的“家国情怀”
时间 :   2025-08-25 20:0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一封封“抗战家书”就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峥嵘往事,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阔历程。它们不仅是个体情感的真挚流露,更是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生动具象,为我们深刻感悟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提供了独特视角。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抗战家书”中对女儿的深切思念。1942年5月,左权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细致询问:“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信中还生动描绘了想象中与女儿相处的场景:“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这封家书现藏于左权纪念馆,字里行间的舐犊之情,让人们看到了英雄卸下铠甲后的温情。据左权纪念馆档案资料显示,左权在1940年至1942年间共给家人写了12封信,每封信都饱含对女儿成长的关切,这些书信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成为见证英雄柔情的珍贵史料。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赵一曼“抗战家书”中对儿子未来的殷切希冀。1936年8月2日,被日军俘虏的赵一曼在就义前给儿子陈掖贤(宁儿)写下绝笔信,信中写道:“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家书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据该馆编纂的《东北抗日联军烈士史料》记载,赵一曼在狱中遭受36种酷刑仍坚贞不屈,她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的誓言,而这封仅300余字的家书,成为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高传纪“抗战家书”中舍生取义的豪迈。1938年,时任八路军第129师独立旅参谋长的高传纪在信中写道:“在今天,我坚定了铁的意志——打回老家去。再会吧,在前线上,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抗战已到紧要时候,怕什么流血,说什么牺牲。朋友,让我们再会吧,在敌人的后方——游击队里。”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撰的《八路军英烈传》记载,1939年3月,高传纪在河北巨鹿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这封家书后来被其父捐献给冀南区烈士陵园,信中字迹虽因岁月侵蚀略显模糊,但字里行间的决绝气概仍清晰可辨。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华侨青年符克“抗战家书”中海外赤子的救国热忱。1940年2月21日,他在写给父亲和大哥的信中说:“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编撰的《华侨与抗日战争》记载,符克随后参与组织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1940年8月在海南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年仅25岁。抗战期间,仅东南亚华侨就有40余万人回国参战或服务,符克正是这千万华侨爱国洪流中的杰出代表。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抗战家书”中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1939年,25岁的她瞒着父母,应征南洋华侨机工,成为滇缅公路机工队的一员。回国抗日前,白雪娇留给父母的家书被《南洋商报》等多家报纸登载,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据云南省档案馆编著的《滇缅公路华侨机工档案史料》显示,滇缅公路机工队共有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其中1000余人牺牲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白雪娇便是幸存者之一,她的家书至今仍陈列在云南华侨历史博物馆。


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菲律宾华侨王雨亭“抗战家书”中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1939年,王雨亭亲手把16岁的儿子王唯真送回国参加抗战。分别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据《菲律宾华侨抗日史料汇编》记载,王雨亭本人是当地著名侨领,不仅送子参军,还组织华侨捐款捐物,仅1938年就募集抗日资金折合法币200余万元。这种“送子报国”的壮举,在抗战时期的华侨社会中屡见不鲜。


综观这些“抗战家书”,它们不仅是抗战时期个体记忆的载体,更汇聚成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坚实纽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课题组公布的数据,在14年抗战中,约有3500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而留存下来的家书成为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抗战家书的作者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日战场,他们既是钢铁战士,也有普通人的真情实感。他们深爱祖国,也眷恋亲人,“抗战家书”里处处体现尊老爱幼、兄弟友爱、夫妻恩爱等中华传统美德。为了民族大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敬仰。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感人至深的“抗战家书”,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炙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抗战家书”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并非仅属于过去,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人都应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建设洪流,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