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公示栏里换了新喷绘,“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鲜红刺眼,可墙底下的排水沟堵了半个月,愣是没人管;村民反映的低保户评审问题,村干部答应的好好的,一转眼就忘在了脑后;镇里发了通知要“走村入户”,干部带着笔记本拍了几张合照,没等村民把话说完就往回走......这些是发生在基层群众眼皮底子下的事儿,看似不大,对于群众来说,却像一根小刺一样,扎在干群关系之间。基层作风好不好,群众心里有秤砣,衡量得最清、感受也最真。
基层作风的“病”,往往藏在“小事”里。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妨于小,终亏大德。小事小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一面精准反映作风的镜子。或许是一次办事时的“脸难看、话难听”,让群众多跑了几趟冤枉路;或许是一场座谈会中的“念稿子、走过场”,让群众的心声成了耳旁风;亦或是一份简单的材料“拖着改”,让政策迟迟落不了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实则是作风不严不实的“晴雨表”,反映的是责任担当的缺失。倘若对这些“小事”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最终侵蚀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根治基层作风之“病”,必须作于小、作于细,以“小题大做”的态度较真碰硬,以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的“大提升”,让群众在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温暖。
作风好不好,要在“干事”里见真章。个别干部总觉得“作风”是个大词,得挂在嘴边、写在报告里。可在群众眼里,作风就是“说话算不算数”、“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脱贫攻坚战场上“扎根一线”的驻村书记到深入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领路人,再到改革深水区里“敢闯敢试”的攻坚先锋,这些实干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生动诠释了好作风不是停留于口头上、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担当里。基层作风建设的落脚点在于“真抓实干”四个字上,基层干部要带着“泥土气”干,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用“啃下硬骨头”的担当和“解决真问题”的行动,让作风建设的果实结在田埂上、长在民心里。
改进作风,不能光靠“一阵风”,得有“长劲儿”。由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如果抓一阵松一阵,则会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要让改进作风有“长劲”,需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一方面,基层干部个人要夯实思想根基,将作风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从内心深处摒弃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以制度刚性约束行为,形成常态化震慑,把群众监督纳入监督力量,对作风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将作风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形成“不敢松、不能松”的机制。唯有思想与制度双管齐下,才能将良好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风气持续向好。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作风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小处着眼、向细处用力,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抓到底,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出实招,在服务群众中赢民心,让“好作风”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的“硬抓手”。(中共莒南县洙边镇人民政府组织办:刘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