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百年组工史诉说着先辈们风雨兼程、接续奋斗的故事,恰似一面面矗立时空的明镜,不仅映照出组织事业的来时之路,更照亮了新时代组工人的奋进征程。组工干部当以百年部史为镜鉴,赓续“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十六字部风,接力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组工答卷”。
照“政治坚定”之镜,方知初心如磐。“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政治坚定是百年组工精神薪火相传的根本保障。上世纪20年代,在革命风雨的洗礼中,山东省委组织部应运而生。面对白色恐怖的阴霾,早期组工干部在烽火中勇担使命,于斗争中锤炼忠诚,为山东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全国解放大局,大批山东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带着齐鲁儿女的赤诚与坚韧,毅然踏上南下征程,用“铁脚板”跑赢了“时间差”,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忠诚、服从大局的动人篇章。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组工干部更应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齐鲁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中感悟初心,持续强化政治担当,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坚守方向,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服务人民,始终做政治过硬、初心不改的先锋战士,让政治坚定的光芒在齐鲁大地上接续传承、延绵不息。
照“公道正派”之境,才懂肩上千钧。曾听闻发生在1948年土改时期,一位组工干部拒绝为亲戚谋取村干部资格的故事。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手中的权力是党给的,若徇了私情,对不起那些牺牲的同志。”如今,每次参加干部考察,我都会想起这句话。在清点票数环节,我们深知每张票都关系着干部的付出和组织的决定,总是格外谨慎,小心清点核对;座谈环节,我们会认真聆听每一位干部的发言,仔细记录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整理记录时,更不敢大意,尽量做到原汁原味、有一说一,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任何一位干部的表现,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做到精准“画像”。因为只有这样,干部才能经得起组织的托付,考察结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这便是“公道正派”在我们这一代的传承,是组工干部胸口永远滚烫的赤诚,更是那从1948年延续至今、重若山河的千钧之责。
照“廉洁勤奋”之镜,更觉清风拂面。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旧址,展柜里一双打满补丁的布鞋格外醒目,那是当年组织部长们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干部时穿过的。先辈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人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廉洁是底线,勤奋是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亦如此,要自觉接受监督,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时刻想着“能为组织做什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组织的信任扛在肩上,勤勉工作,廉洁奉公,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正如部史里那些身影,住窑洞、吃粗粮,却能实实在在地把每名党员带好、把每个支部建强,这才是组工人应有的样子。
照“求实创新”之镜,方感使命在肩。从革命年代“把支部建在连上”,到改革开放后“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如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百年部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近几年大数据智能发展迅猛,深圳开发“AI”数智员工,首批“AI”公务员上岗……就在我担心自己以后也会被“AI”替代时,部机关推行的“AI赋能”计划如一场“及时雨”,打消了我的疑虑。通过组建年轻干部DeepSeek学习小组,依托“组工干部大讲堂”,聚焦办文办会、教育培训等实际工作需求,组织成员每周轮流上台,开展专题学习。从基础操作到优化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原本需三天汇总的数据,如今仅需两小时即可生成分析报告。看到这个变化,我豁然开朗,是啊,组工干部必须与时俱进,迎着时代浪潮拾级而上,将新工具、新方法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新帮手”,确保组织工作始终跟得上时代节拍、贴近实践需求。
百年组工史的明镜里,既有前辈们的背影,也映照着我们的脸庞。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只要时刻坚守这四面“镜”,把该做的事做好、该担的责担牢,便不负前辈们用热血铺就的百年奋斗之路。毕竟,最好的纪念,是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最亮的镜子,永远聚焦追光的人。(山东省汶上县委组织部:何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