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深学笃行八项规定赋能基层治理新篇章
时间 :   2025-08-25 18:0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莫秀秀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中央八项规定如一阵清风吹遍华夏大地,其精神内核早已超越初始的作风规范,成为涤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强大引擎。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基层治理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与群众切身福祉。深学细悟、躬身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仅是改进作风的技术性调整,更是一场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的深刻变革。


一、以“学”筑基,深刻把握八项规定与基层治理的内在统一性

中央八项规定并非孤立存在的条条框框,其精髓在于重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核心是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这与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学习领悟八项规定,深刻认识到。一是中央八项规定是破除治理梗阻的“手术刀”。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检查考核泛滥等曾是基层干部不堪重负的“痛点”,消耗了大量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中央八项规定直指这些顽瘴痼疾,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干部能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俯下身、沉下心,走进田间地头、居民楼栋,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二是中央八项规定是凝聚党心民心的“粘合剂”。干部作风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官僚做派等行为,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疏离干群关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行为,能让群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风正气,从而增进对党的信任、对基层工作的支持,为治理凝聚最广泛的共识与力量。三是中央八项规定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助推器”。清廉高效的政务环境是优化基层治理的前提。中央八项规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促使基层工作回归本质,追求实效。它倒逼基层干部转变工作方式,从“纸上谈兵”转向“一线实战”,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从而显著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和服务群众水平。


二、以“行”践诺,将规定精神转化为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学习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当好“施工队长”,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精准转化为赋能治理的具体举措。一是在减负增效上动真格。要带头精简会议文件,压缩不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合并同类事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确保减负不是减责,而是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优服务、解难题中去,真正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二是在深入群众上作表率。要坚决摒弃“官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听真话、察实情。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找准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使各项决策和工作举措更接地气、更合民意。三是在清廉实干上树标杆。要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规范基层“微权力”运行,防止“蝇贪蚁腐”。把财力、物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以干部队伍的清风正气赢得民心、护航治理。


三、以“恒”致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赋能成效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赋能基层治理非一日之功,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强化制度约束。结合基层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办法,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笼子。二是强化监督问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特别是隐形变异现象,保持高度警惕,露头就打,严肃问责,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三是强化文化浸润。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宣传表彰基层先进典型,营造崇尚实干、清正廉洁的浓厚文化氛围,使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从外在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中央八项规定是涤荡作风之垢的净化器,更是赋能基层治理的源动力。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争做学习践行的排头兵,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清泉充分涌流,浇灌出基层治理的沃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从江县委宣传部:莫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