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的典故,在秦国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通过一根木头构建起政府与民众的信任桥梁。而今,德州天衢新区以“社区主理人”制度践行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立信之道”——让全职妈妈、退休教师等普通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主导者”,在破解科层制刚性缺陷的同时,重构着社区社会的信任网络。
破除科层制“刚性桎梏”:基层治理的“水土不服”之困
传统科层制治理如同穿着不合脚的鞋,始终难以适应基层土壤。层级过多导致“政策靴子落地难”:居民诉求需经多级审批,某社区反映的“老年人手机使用难”问题,从提出到解决耗时23天,期间3位老人因操作不当遭遇电信诈骗。标准化服务陷入“一刀切”陷阱:统一采购的健身器材因不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安装后日均使用率不足15%;某街道办的“普惠性养老餐”因忽视回族老人饮食禁忌,引发群体性不满。机构膨胀滋生“形式主义温床”:某区2024年社区服务外包费用占比达45%,其中18%用于制作“迎检台账”,真正用于居民服务的资金不足三成。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治理模式,正如西晋大臣石崇“恃富而骄”终致身败名裂,终将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失去民心。
激活“在地化”智慧:社区主理人的“心流”治理实践
天衢新区31位社区主理人的实践,恰似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流”状态——在专注与愉悦中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需求对接的“精准滴灌”:通过“居民点单-主理人接单-社区评单”闭环机制,李敏的编织课因92%的妇女参与率被纳入“巾帼增收计划”,王磊的“手机课堂”因覆盖87%的老年群体获评“年度最佳服务项目”。技能转化的“生态循环”:退休教师张建国将调解经验转化为《邻里相处“三字经”》,编印的500本手册成为社区“文明公约”;90后程序员王磊开发的“智慧养老”小程序,通过数据画像精准推送服务信息。资源整合的“跨界联动”:星凯社区联动周边商户建立“服务积分制”,编织课成品在超市“社区专柜"月均销售额突破2万元;明德社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技能夜校”,17位主理人通过培训获得“社会工作师”资质。
重构社会资本:培育“熟人社会”的现代传承
社区主理人制度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破局者"更是“建构者”。信任网络的“再生产”:李敏的学员自发组建“巧手联盟”,从编织拓展到旧物改造、亲子手工,参与家庭从最初的12户增至89户,形成“服务-增收-互助”的良性循环。规则意识的“软约束”:制定的《主理人服务公约》要求“每月活动不少于2次、服务对象满意度不低于90%”,某主理人因连续两次未达标被暂停资格,经整改后重新上岗,规则意识深入人心。文化认同的“强黏性”:通过“主理人故事会”“服务成果展”等活动,社区居民从“原子化个体"变为“治理共同体”,某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自主筹集资金占比从15%提升至47%。
治理范式转型:从“机构赋能”到“人的激活”
这场革命的本质,是治理逻辑的“基因重组”。资源分配的“逆向流动”:政府购买服务费用占比从45%降至28%,节约的180万元资金用于设立“主理人创新基金”,支持开发“社区文创”“银龄服务”等12个特色项目。服务供给的“用户思维”:主理人通过“试错-迭代-优化”机制,将服务人次从年均1.2万提升至4.8万,某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因引入家长志愿者,从政府主导变为居民自治。韧性治理的“细胞激活”:疫情期间,编织课转型为“线上教学”,调解队化解防疫纠纷27起,某社区的“主理人应急队”在暴雨中2小时内转移32户居民,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当治理回归“人”的本质,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共同体;当资源下沉到“人”的层面,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化;当制度设计围绕“人”展开,治理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力。德州天衢新区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徙木立信”之道,不在制度的宏大叙事,而在激活每一个“李敏”的主体性——这既是破解“水土不服”的钥匙,更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基。(庆云县庆云镇党建办公室: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