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报》报道辽宁鞍山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立山分中心个别窗口服务差、排队久,甚至有“熟面孔”无需排队就能快速办理被群众反映。经立山区纪委监委核查发现,劳务派遣人员李某与中介勾结,将公共服务窗口变成谋私“后门”,最终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并辞退。这起案例再次敲响了“服务窗口”作风建设警钟,对李某这类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露头就打,绝不手软。
“服务窗口”更是“作风窗口”,折射的是党风政风,连接的是民心冷暖,决不允许有“害群之马”存在。“服务窗口”谋私之害易动摇执政根基。鞍山案例中,正常服务被异化为“关系活”“私活”,表面看是个别人员的失德失范,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对服务宗旨的背离。这种行为的危害,远不止让群众多跑腿、多花钱,最主要的是寒了群众的心。从更大视野看,这会削弱放管服改革成效。近年来各地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本是为了便民,但若个别窗口搞“暗箱操作”,就会像“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改革红利打折扣,动摇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风的优劣,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服务中。近年来,川渝两省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协同打造“川渝通办”品牌,实现四批次35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落地可办,深受广大企业和群众认可。而鞍山案例中,李某将“为民窗口”变成“谋私后门”,恰是对这种便民作风的背离。“服务窗口”更是“作风窗口”,必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窗口工作人员作风建设,确保“服务窗口”真正服务于人民。
整治“服务窗口”作风,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要“源头防治”。成都市成华区纪委监委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他们以“四由四及四破”工作法为抓手,从具体线索入手深挖同类问题,查处窗口领域问题13件13人,震慑感召20人主动投案,健全风险防控制度6个,形成“查处—整改—长效”的闭环。这种“发现一个、整治一片”的思路,正是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生动实践。河南省驻马店新蔡县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通过“室组地+职能部门”联动监督,让明察暗访常态化;用“蹲守式”“体验式”监督,直插“服务窗口”一线发现问题。这些举措为“服务窗口”装上“探照灯”,既堵住“后门”,又敞开“正门”,推动“服务窗口”从“能办”向“快办”“易办”升级。
“服务窗口”作风的改善,既需监督“加压”,亦需制度“赋能”。河南省驻马店新蔡县在监督之外,还推动政务中心建立“快速响应”“首问负责”等标准化机制,将“群众点题”收集的诉求纳入“起底—受理—研判—交办—督办—回访”闭环处置;成华区则通过“深挖细查—类案分析—系统治理”的工作闭环推动主管部门优化服务流程,让“一件事一次办”从承诺变成常态。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作风建设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约束。当制度长牙,监督带电,“为民服务”从理念才能变成窗口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是最好的名片。“服务窗口”作为联系群众最直接的“作风窗口”,其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就是作风建设的“晴雨表”。群众到窗口办事,盼的是公平、求的是便捷,而优良作风恰恰能满足这些期待。让每个服务窗口都成为展示优良作风的“文明岗”,让群众在办事中感受到公平与温暖,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凝聚民心、共促发展的坚实基础。从鞍山案例的严肃查处,到成华、新蔡的治理成效,本质上都是在以作风建设赢得民心。只有群众的心暖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更稳。我们相信,只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就没有改不了的作风、解不了的难题。(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