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一场造福乡村的“暑期关爱”行动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展开。近日,国家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力,推动这项服务在城乡社区全面覆盖。江苏、浙江等地的企业开设了驿站,社区也开办了课堂,把那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服务网络。这一做法,既帮家长解决了心里的大难题,又用暖心的服务把人才吸引回了家乡,正成了推动乡村“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扎根”的重要助力。
如今,“暑期关爱”可不再只是临时照顾孩子那么简单,它成了乡村留住人才、打造良好环境的关键一招。国家16个部门联合起来,打通了政策上的那些关节,社区的“儿童之家”和企业的托管点成了两大顶梁柱。把教育、民政、妇联等各方力量整合在一起,建起了一张覆盖范围很广的托管网,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不过,要想让人才真正扎根乡村,光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不够,还需让他们从心里认同这片乡土、爱上这里。所以,还需唤醒大家的“乡土情结”,让人才在乡村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相关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有返乡想法或者已经返乡的人才,都把“子女照护质量”看成自己去留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情况,各地都在探索有温度的托管服务。如江苏如东推出了“农事体验 + 托管”模式,家长和孩子一起耕地、一起收获,在劳动当中重新找回了乡土的温情;浙江打造了“职业启蒙 + 托管”项目,通过产业认知活动培养孩子对家乡的感情。这些做法,既缓解了返乡人才照顾孩子的焦虑,还通过情感上的滋润,让乡村从“他乡”变成了“自己的家”,增强了人才和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生动地践行了“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理念,给乡村振兴筑牢了人才根基。要让这些创新的举措一直发挥作用,还需构建一个长效的机制,保障服务能一直供应下去。
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推行“财政拨一点、公益补一点、企业助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暑期托管服务向全年常态化服务转变。由乡村教师、退休人员、返乡青年组成的“护苗队”,把社区的关怀变成了老少融洽相处的温暖实践,延续了“邻里互助”的乡风传统。山东等地还把托管的成效纳入了乡村振兴的考核当中,用制度保障持续传递温情。这些扎根在乡土上的服务,正通过关爱儿童搭建起了乡村和人才“双向奔赴”的桥梁,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关心孩子出发的乡村变革,正悄悄地改写着人才集聚的密码。一个个驿站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人才返乡的路;一项项服务就像引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这里既有“幼有所育”的温暖呵护,又有人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人才和乡土深情相拥。以爱作为桥梁,以制度作为风帆,这场薪火相传的奔赴,最终一定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浪潮之中。(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