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真正的权威藏在人心深处
时间 :   2025-07-14 09:3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姜福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某街道办主任的“滑铁卢”令人警醒:他总爱拿着红头文件对群众拍桌子,要求“必须配合工作”,结果在老旧小区改造时,居民集体抵制,项目一拖再拖。直到新来的挂职干部天天搬个马扎坐在小区里,听牢骚、记需求,三个月后居民主动帮忙协调施工——这个故事戳破了一个真相:权力是组织赋予的“钥匙”,而权威是群众认可的“口碑”,拎不清两者区别,迟早会摔跟头。


错把权力当权威,迟早栽进“三个坑”。一是官威作祟,把群众当“工具人”。某地环保督查组下基层,全程坐着空调车走马观花,对着台账指指点点,临走还要求乡镇“写好汇报材料”。村民私下吐槽:“他们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来刷存在感的。”当干部习惯用权力压人、用身份唬人,看似威风八面,实则把干群关系越推越远。就像老话说的“官威大了,民心散了”,失去群众信任的权力,不过是张褪色的通行证。


二是以权谋私,透支组织“公信力”。某国企负责人把招标流程变成“亲友团专场”,表面上按章办事,实则暗箱操作。东窗事发后,不仅自己锒铛入狱,连带着整个单位在合作方眼中都成了“不可信对象”。权力是公器,一旦沦为谋私工具,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名声,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像堤坝上的蚁穴,看似微小的贪念,终将冲垮信任的根基。


三是本领恐慌,陷入“权力依赖症”。新入职的年轻干部小王曾困惑:“为什么老科长不用发火,大家都抢着干活?”观察后发现,老科长不仅业务精通,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解决方案,还会主动帮下属承担责任。反观有些干部,离开文件不会说话,没了会议不敢决策,把权力当成遮羞布,暴露的却是能力短板。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紧抓救生圈,过度依赖权力恰恰是底气不足的表现。


三招修炼真权威,让群众打心底里服气。一是 把“架子”换成“肩膀”,用担当赢得信任。暴雨夜,某社区书记顶着齐腰深的积水,挨家挨户转移被困群众;烈日下,驻村第一书记卷起裤腿帮村民插秧。这些干部身上没有官威,却让群众竖起大拇指:“跟着这样的干部干,心里踏实。”党员干部不妨多问自己: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是往后躲还是往前冲?遇到群众难题,是推诿扯皮还是主动担责?用肩膀扛起责任,才能把权力转化为群众信赖的底气。


二是把“官话”变成“实话”,用真诚拉近人心。某信访局干部处理征地纠纷时,没有照本宣科念政策,而是拉着村民算经济账:“补偿款怎么分配更划算?安置房选哪个位置方便?”这种掏心窝子的沟通,让剑拔弩张的局面迅速缓和。党员干部要学会放下“官腔”,多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多算群众关心的账。就像老辈人说的“好话一句三冬暖”,真诚永远是打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


三是把“资历”炼成“本事”,用能力树立威信。农业局的“土专家”老张,裤腿永远沾着泥土,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户电话。他不用发号施令,只要在田间地头一出现,村民就主动围上来请教。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权威来自过硬的本领。党员干部不妨多学业务知识,多练实操技能,把“我是领导”变成“我能解决问题”。就像工匠靠手艺吃饭,干部要靠真本事立身。


权威不是“抢”来的,而是“种”出来的。老支书常说:“好干部的威信,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那些让群众打心眼里服气的干部,从来不是靠权力压人,而是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信任。从今天起,放下“官架子”,俯下身子干实事;收起“官腔”,敞开心扉说真话;抛开“官威”,练就本领解难题——当你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自然会把你举过头顶。毕竟,真正的权威不在文件里,不在职位上,而在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上,在群众口口相传的好口碑里。(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