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员干部提出的政绩“三问”,既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深刻叩问,更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唯有锚定初心坐标,方能在干事创业中破题前行,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站稳人民立场,答好“为谁树政绩”的根本之问。“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论述深刻揭示:政绩的本质是为民造福,政绩的根基在人民心中。现实中,个别干部热衷“形象工程”,修宽马路却不管背街小巷积水,盖豪华办公楼却漠视老旧小区改造,看似光鲜的“政绩”,实则背离了群众期盼。党员干部当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百姓的“急难愁盼”作为干事的“优先级”。充分认识到政绩观的力量源泉是依靠人民群众,政绩观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利益,政绩观的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要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向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切实把政绩落到为民造福的实绩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锚定时代坐标,答好“树什么样政绩”的方向之问。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求党员干部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清“民生账”;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新发展理念下的政绩,应是经得起历史沉淀的“潜绩”。塞罕坝人几十年种树固沙,在荒漠上筑起绿色长城,当时看似“默默无闻”,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生态财富;科研工作者潜心攻关“卡脖子”技术,短期内难见“亮点”,却为国家发展夯实了根基。反之,那些只求短期见效、不顾长远发展的“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终究会被时代抛弃。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全力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也用心治理环境、完善基层治理等“隐形成绩”,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的客观评价,让发展成果真真切切惠及全体人民。
坚守实干底色,答好“靠什么树政绩”的路径之问。“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政绩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强则作风实,作风实则事业兴。个别干部信奉“躺平”哲学,把“枪打出头鸟”“干得越多担责越多”当成信条;有的热衷“嘴上功夫”,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等,实质上是党性弱化、政绩观跑偏。真正的政绩,要靠“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脱贫攻坚中,无数干部扎根基层,一户户走访、一项项落实;改革攻坚中,许多党员勇闯敢试、向新而行,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党员干部当以“干在实处”的姿态,做“行动派”而非“清谈客”;以“精诚”之心对待事业,以“攻坚”之势破解难题,以“卓越”之志追求实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政绩在真抓实干中自然生长,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真正政绩。(山东省平邑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任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