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某县个别乡镇把下辖村委会的公章锁进铁箱,如有村民盖章,需先经村委审批,再找乡镇干部拿钥匙开锁。当地部分乡镇干部称,这样做是为避免公章放在村里后,村干部乱盖章乱开证明。
这一做法看似是为了“强化监管”,实则于情于法都“站不住脚”。在情感层面,这不仅寒了村干部的心,也为办事村民平添了许多负担,村民为了盖一个章,需要在村乡两级间反复奔波,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心中难免产生怨言;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镇可以指导村委会工作,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铁箱锁章”明显是以权力越位架空了村民的自治权。
早在2017年,民政部就明令叫停“村章乡管”,该地确实也已把公章还回村里,然而如今盖章依然需要找乡镇干部申请。整改流于形式,问题屡禁不止,这背后正是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面对群众便捷盖章的诉求,面对公章有效监管的难题,当地部分干部不去想如何更好解决问题,而是能应付就应付,怎么省劲怎么来,用铁箱把公章一锁了之,把监管问题和服务群众的责任也一起锁了进去。熟不知,公章锁进铁箱,锁住的是民心,锁坏的是风气。
当地政府面对公章监管难题,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的藩篱,指导村“两委”完善公章使用细则,明确使用范围、审批流程,形成清晰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组织、纪检等多部门联动,从人员选配、纪律检查等多方面对村干部群体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规用章行为;另一方面,要乘上“数字化”的东风,进一步推广使用电子印章,进行线上审批,让流程透明可查、违规操作留痕留档,在保障规范性的同时,不断提升村民办事效率和办事体验。
一枚小公章,连着大民心。避免“铁箱锁章”这类事情再次发生,关键是在“破”“立”二字上下功夫。要破除“心中贼”,克服“官本位”思想,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以作风之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党员干部真正从“管理者”回归“服务者”,用高效务实的作风,解决这类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的“办事难”问题;要树立“新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育引导每名党员干部树立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断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压缩群众办理时限,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从“不出事”向“办实事”转变。(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宋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