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基层青年党员 不做"过客",要当"干将"
时间 :   2025-08-18 21:3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欧晓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青年的蓬勃朝气与党员的责任担当在基层碰撞,便会激荡出改变时代的力量。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而青年党员正以青春之名,在这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打开社交平台,偶尔能刷到一些青年党员的"基层日记":有人晒出田间地头的工作照,配文"青春在泥土里扎根";也有人吐槽"琐事缠身,难展抱负"。同样的基层舞台,不同的心态与作为,折射出青年党员如何在一线践行初心的关键命题。


基层不是"打卡地",而是"练兵场"。有些青年党员带着"镀金"心态到基层,把驻村当"驻村旅游",走访群众走形式、解决问题打太极。殊不知,基层工作的"含金量",从来不在履历表的光鲜里,而在老乡竖起的大拇指中。那些真正沉下去的年轻人,会记得李大爷家的低保啥时到期,吴婶家的种植产业需要啥技术——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群众心中"靠谱"的分量。基层给青年党员的,从来不是"跳板",而是磨掉浮躁、练就真功的"磨刀石"。


党徽不是"装饰品",而是"责任状"。疫情防控卡点,有青年党员顶风冒雪守通宵;防汛一线,有年轻人把救生衣让给群众,自己泡在齐腰深的水里筑防线。这些瞬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党徽在关键时刻亮了出来。对青年党员来说,党徽的光芒,不在会议室的发言里,而在群众需要时那句"我是党员,我来办"的担当里。


青春不是"独奏曲",而是"合奏曲"。青年党员有想法、有技术,这是优势,但不能变成"自说自话"的资本。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开展工作搞产业要多征求老乡意见,算收益账、讲技术门,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和配合,避免让项目"烂在地里"。基层创新得实实际际走入群众身边,用"群众语言"翻译新思路,用"共同参与"凝聚向心力。年轻人的新办法,只有接上地气,才能长成群众拥护的"好路子"。


基层的风,能吹掉娇气,也能扬起志气。青年党员选择基层,就该做好青年干部的担当,做好为民解难的执着。当更多年轻人把"基层经历"变成"基层功绩",党徽的光芒定会在一线更加闪耀,青春的价值也终将在为民服务中绽放。(剑河县磻溪镇人民政府:欧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