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到节骨眼,来送礼品的车能堵住半个院子,现在连快递都少见了。”这变化的背后,是中央八项规定这把“铁尺子”,量出了党风政风的新气象。十多年来,从公款吃喝的餐桌到文山会海的会场,从基层调研的路线到公务消费的账本,八项规定就像刻在石头上的规矩,不仅没被岁月磨平,反而量出了党员干部的“硬作风”。
为啥说八项规定是“铁打的规矩”?一是因为它专治“常见病”。某退休干部回忆:“以前下基层,乡镇干部恨不得把山珍海味全搬上桌,现在一碗青菜豆腐反而吃得踏实。”八项规定专治的,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官场常见病”。就像老中医开的良方,不仅治表更治本—以前开会动辄一整天,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以前调研前呼后拥,现在流行“不打招呼、直插现场”。这些变化,都是八项规定这把“铁尺”量出来的实效。
二是因为它敢碰“硬钉子”。还记得某单位原领导被处分的通报吗?就因为用公款买了两箱水果慰问,就被严肃处理。有人觉得“小题大做”,纪委的同志却说得明白:“八项规定没有小事 ,碰了红线就得较真。”这种“钉钉子”的狠劲,正是八项规定成为“铁规矩”的关键—从高级干部到基层职员,不论谁碰了红线,都得“挨板子”。就像高速公路的限速牌,不管什么车路过,超了速就得受罚。
三是因为它成了“生活习惯”。在走进机关食堂,“光盘行动”的标语随处可见,打饭的阿姨会提醒“够不够”;出差住酒店,不少干部自带牙具,说“没必要浪费”。某县委书记说:“以前觉得八项规定是约束,现在习惯了反而觉得舒服—不用琢磨送礼、不用应付饭局,能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当规矩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这才是八项规定真正“落地生根”的样子。
党员干部如何把规定“刻进骨子里”?一是 用“显微镜”查细节。有个纪委干部的“土办法”很管用:每次公务接待前,拿出八项规定原文对照清单—有没有超标准?有没有陪客过多?甚至细化到烟酒是否合规。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正是守住底线的关键。党员干部不妨给自己列个“八项规定自查清单”:出差住宿有没有超标?下乡调研有没有增加基层负担?把细节抠到位,才能让规定不落空。
二是拿“身边事”当镜子。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作风建设展,展柜里陈列着过去超标使用的茶杯、违规发放的福利清单。参观的年轻干部说:看到这些真触目惊心,以后绝不能踩红线。党员干部可以常做“对比反思”:看看八项规定出台前后的变化,想想违规违纪干部的忏悔录。就像老话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警钟,才能筑牢思想防线。
三是用“长久心”守底线。有位老党员说,我每天下班后都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违反八项规定,哪怕是“有没有接受群众送的一把青菜”都要好好的仔细的回忆。这种“日拱一卒”的坚持,正是坚守规定的秘诀。党员干部不妨学学这招:把八项规定当成“每日必修课”,不管是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不松弦、不懈怠。就像老黄牛拉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犁出规矩的“深沟”。
三、八项规定这把 "尺子",量的是民心向背
社区老张说:“现在干部下基层,不再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能跟咱坐门槛上唠家常了”。这朴素的评价,道出了八项规定最根本的意义—它量出的不仅是干部的作风,更是党和群众的距离。当党员干部不再被饭局缠身、不再为送礼发愁,就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群众难题上,用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事上。
八项规定留下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党对人民的承诺。对党员干部来说,坚守规定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对得起自己的心”—对得起入党时的宣誓,对得起群众期待的目光。从今天起,把规定当成“穿衣镜”,每天照一照言行;当成“方向盘”,时刻把握好方向。当八项规定真正成为内心的信仰、行动的自觉,就能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走出堂堂正正的“硬作风”。 (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