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基层年轻干部“水土不服”破解路径
时间 :   2025-05-08 10:4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东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仅是制度、规范的现代化,更是干部队伍的现代化。其中,如何培养优秀的青年干部,是干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乡镇退休干部数量增加,青年干部群体逐渐壮大,青年干部学历水平更高,来源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本地乡土干部。多数年轻干部刚走出象牙塔,没有社会经验,面对陌生环境,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问题。‌一是工作路径有反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年轻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大。农村群众说话做事具有地域特色,年轻干部如果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接地气的方式表达,难以被理解和接受。方言障碍也加剧了沟通的难度。说普通话的年轻干部,与说方言的群众时常说不到一块,导致“话难接、情难通”,难以形成真正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二是职业发展有“落差”。初入基层的年轻干部,心怀热忱,期盼着能在这片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有所作为。但现实中,农村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漫长的耕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依靠的不仅是热情,更是持久的付出与坚守。三是‌生活方式有“温差”。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饮食上,农村的饮食口味难免与城市不同,外卖很可能“不在配送范围”;休闲上,习惯了城市丰富的文化场馆给予的“精神食粮”,难免会觉得生活单调,“提不起劲”。


年轻干部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破解基层年轻干部“水土不服”应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助其从“浮萍漂泊”蜕变为“深根固柢”。


过“适应关”,搭建 “本土亲” 的温情桥。关爱基层年轻干部,需要更细腻的触角。一是让他们住有所安。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年轻干部感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二是让他们情有所依。组织年轻干部座谈会,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


解“成长题”,打造 “栋梁材” 的淬火炉。破解“成长的烦恼”,既要育苗,更要墩苗。工作千头万绪,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邀请农业专家、优秀干部进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实地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比如,建立导师帮带制度,助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


破“扎根局”,构建“人才盛”的生态圈。用待遇、感情留人,用事业育才。完善选拔任用和考核激励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有魄力谋事”“有底气干事”“有路径成事”。选拔真正热爱农村、愿意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干部,对于在基层工作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让他们看到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广阔前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激励基层年轻干部担当作为。要尽可能量化考核指标,真正做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策,在考核中也要注意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给干部减压,让干部敢为。(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阎楼镇人民政府:王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