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作出“派兵去山东”的伟大战略决策后,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挥师东进,大批党政军干部纷纷来到沂蒙,点燃了抗日的烽火。此后,在这片热土上,军民携手并肩、生死与共,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那深厚的军民情谊,恰似这巍巍蒙山、滔滔沂水一般,源远流长、感人至深。
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旋律,在沂蒙山区有着最深刻的回响。抗战时期“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并非夸张的口号,而是沂蒙人民对八路军深厚情感的真实映射,是无数家庭的真实抉择。在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拥军支前,20多万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是真实的写照。发动30多名姐妹卸下自家门板当桥板、跳进冰冷河水中用身躯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定下了“烈士孩子先吃奶”,自家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饥病交加而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两天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送往前线,为争分夺秒连饭都吃不上导致劳累过度晕倒在鏊子旁的“沂蒙六姐妹”……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沂蒙人民倾家支前,以命相托,诠释着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构筑起坚实的大后方基础,共同谱写了气势磅礴的胜利史诗。陈毅元帅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百姓的拥护,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的生死相托,这份情,这份爱,如同沂蒙山上的松柏,四季常青,历久弥新。
为什么百姓愿意?因为共产党人用牺牲赢得了信任,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洪流,无数先烈忠魂长眠于沂蒙热土,用不懈奋斗的为民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百姓们真切的看到:共产党的干部吃的是糠咽菜,住的是“团瓢屋”,穿的是补丁衣,却为他们打鬼子、分田地、求解放——在扫荡来袭时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在政治上推行民主选举制度,保障群众参与政治的权利;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让“耕者有其田”;在军事上强调军民情深,“为群众当兵、为群众打仗”;文化上开展扫盲运动,形成“村村办学,户户读书”的新气象;在纪律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下达“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要求。共产党人用热血和生命践行的为民初心和担当使命,将党的根基深植于人民沃土,才赢得了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民心所向。
抚今追昔,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昔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铸魂之歌,已融入新时代党群同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实践。看今朝,沂蒙老区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扎根山乡,带领群众拔穷根、兴产业,让昔日的“四塞之崮”变身“物流之都”;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危急关头,一声号召,党员冲锋,群众响应,再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厚伟力。这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深刻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法宝。
巍巍蒙山铭记深情,滔滔沂水传唱精神。从革命年代的“小推车”推胜利,到新时代的“同心圆”绘就辉煌,沂蒙精神的核心始到终未变——那便是党与人民心意相连、呼吸与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需赓续这份赤诚,让沂蒙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谱写更多党群一心、命运与共的壮丽篇章。
革命战争年代党政军民之间以心换心、同向同行的双向奔赴。(郑旺镇人民政府:张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