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直面基层长期面临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沉疴顽疾,回应基层期盼,树立实干导向,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增效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与行动指南。面对这份厚重的“减负礼包”和清晰的工作指引,还须坚决克服政策理解与执行的简单化、机械化、悬浮化,着力在深度消化、精准转化和务实固化上下功夫。
“深度消化”是前提,需在学深悟透中校准方向、凝聚共识。准确理解和把握《若干规定》的核心要义与具体要求,是有效执行、真正实现减负的首要环节。其意义在于确保基层减负实践不偏离政策初衷,为后续工作高效开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若理解出现偏差,落实就容易南辕北辙,甚至衍生新的形式主义。例如一些地方在“红头”文件减少的同时,“白头”文件、口头指示却增多;大会虽严控,但各类小会、陪会现象依然存在。对政策的学习决不能停留于“开会即落实、发文即完成”的层面,必须追求深度和精度。要组织原原本本、逐条逐句的精读与研讨,对照《若干规定》7项21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刚性要求。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头解读政策边界与实施难点。结合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痛点和堵点,开展专题研讨和案例教学,避免“上下一般粗”式传达,让每一名干部都清晰理解“为何减、减什么、怎么减”,从而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精准转化”是关键,需在因地制宜中结合实际、科学施策。《若干规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广大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机械照搬、简单转发,必然导致“水土不服”,使减负效果大打折扣。落实的关键在于实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使减负政策真正焕发本土生命力。只有深入开展调研,精准把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干部群众的真实负担,找准《若干规定》要求与本地实际的契合点和突破口,才能确保执行有力、施策精准。东营市部署开展基层减负行动以来,经过大量走访调查,聚焦村、社区“牌子多”“证明多”突出症结,并抓住“问题表现在下、根子在上”的根本,通过自上而下加强整治,推动问题深入解决,使得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以此为鉴,要制定清晰可行、符合地方实际的实施方案,将《若干规定》的原则要求分解为具体任务清单、责任分工和操作流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从“上级要求”到“本地实践”的科学转化。
“务实固化”是目的,需在实干实效中闭环管理、常态长效。传达学习与执行《若干规定》的最终价值,要靠减负实效和增效成果来检验,其意义在于将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干部干事热情和群众满意成效。这就要求构建“学习部署—细化落实—反馈优化—巩固提升”的全链条工作闭环。东营市探索建立了“发现问题、分类办理、跟踪问效、核查评估、动态调整”“五步闭环”管理。通过联合纪委监委、组织、司法等部门跟踪问效、严格评估,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推动问题严抓严管、常抓长效以及政策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此过程值得推广借鉴。在建立健全《若干规定》落实情况的内部督查与反馈机制、牢固树立结果导向的同时,还需及时总结推广落实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推动其固化为本地长效制度机制,确保《若干规定》各项要求一抓到底、落地见效,最终构建起层层负责、轻装上阵、持续深入的良性工作格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人民政府:胡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