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近日,甘肃岷县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简称“宏源公司”)董事长张永向大象新闻•大象帮反映,其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入驻甘肃,与岷县政府签订30年供热特许经营协议,累计投入3.7亿元保障城区集中供热需求。然而仅经营5年,企业便被政府主管部门以一纸文件强行接管,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年10月30日大象新闻)
岷县热力公司被当地政府强接管,董事长张永叹息“胳膊果然拧不过大腿!”背后,是法治社会背景下民企权益保障的争议。按常理,即便民企经营存在问题,政府也应遵循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收购协议,而非直接强行接管。这种做法难免让外界对当地营商环境产生质疑,损害区域招商公信力。
外界虽难从媒体报道中完全厘清接管纠纷的是非曲直,但“千名领导干部欠缴取暖费”的细节,却足以令人震惊。据热力公司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部分干部因与企业相识,便以人情为由拖欠费用,最终将成本转嫁给普通用户。作为公职人员,本应在守法履约上做好表率,却利用身份搞特权、侵害企业利益,这样的作风不仅寒了企业的心,更让当地百姓和外界对干部队伍的公信力打上问号。
事实上,热力公司工作人员面对媒体公开披露此事,绝非无的放矢。当地政府理应正视这一问题,以欠缴暖费事件为切入点展开全面调查,查清涉及的千名干部具体来自哪些单位、拖欠费用总额多少、拖欠时长多久。同时更要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连取暖费这样的日常履约都能搞特殊,在其他工作中是否还存在侵害企业或群众利益的行为?是否暗藏腐败风险?
相较于需通过法律程序慢慢厘清的接管纠纷,欠缴暖费问题绝不能拖延。这一事件对当地官场风气、社会公平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若不及时解决,只会进一步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此次岷县强行接管民企热力公司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政企纠纷,更是干部作风、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短板。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先从整治干部欠缴暖费、破除特权思想入手,严肃追责问责。再依法依规梳理接管纠纷,保障民企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逐步修复受损的营商环境,重树政府公信力。(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