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项硬任务。打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需用好党性“滤镜”、实干“画笔”、民心“标尺”这三件“利器”,在滤杂质、绘新篇、衡价值中,书写为民造福的时代答卷。
一、用党性“滤镜”过滤政绩杂质,守牢政绩“纯正底色”
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更是校准政绩方向的基石。政绩的“纯正”,源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偏差。若党性修养松懈,便容易滋生“造势一时”的政绩偏差,让政绩掺进“功利水分”、染上“浮躁底色”。用党性“滤镜”过滤杂质,本质上是以理想信念为“滤网”,剔除短视化、表面化的政绩追求,让每一项决策都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目标,每一步行动都遵循客观规律与群众需求。坚强党性是形成正确政绩观的源头。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党性为“镜”常照自身,看看是否站稳了人民立场,以纪律为“尺”常量言行,看看是否有私心作怪、野心作祟。让政绩始终与党的宗旨同频、与群众期盼同步,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审视。
二、用实干“画笔”描绘政绩画卷,勾勒政绩“厚重轮廓”
真抓实干是正确政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政绩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也不是“天花乱坠”的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破解难题的实干结晶。实干这支“画笔”,既要锚定目标“精准画”,结合区域实际与群众需求制定“施工图”,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盲目推进,比如发展乡村产业时,先调研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再确定特色路径,确保每一步实干都有明确方向;又要扎根一线“细致画”,推行“一线工作法”,多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群众家中听意见、找问题,比如解决民生难题时,既要“面对面”了解诉求,也要“点对点”制定方案,把“纸上规划”转化为“落地成效”;更要攻坚克难“用力画”,面对征地拆迁、产业转型、矛盾调解等“硬骨头”,不回避、不推诿,组建“党员攻坚队”“志愿服务队”,明确时间表、责任人,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直到问题解决、群众满意。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发展,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啃硬骨头、一件一件实事解民忧,才能让政绩画卷既有“大气磅礴”的整体框架,又有“细腻扎实”的细节质感,让每一笔“笔触”都饱含责任、每一处“色彩”都沉淀价值,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
三、用民心“标尺”衡量政绩价值,彰显政绩“鲜明成色”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政绩的价值高低、成色浓淡,从来不是靠报表数据堆砌,而是由群众的感受与评价来判定,这也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用好民心标尺,需以“俯下身子”的姿态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用一个多月走遍闽东九县,在基层调研中找准群众呼声背后的真实需求,确立“摆脱贫困”的中心任务。这启示我们,唯有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问需问计,才能让决策贴合民心,为政绩筑牢根基。擦亮政绩成色,要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惠民生。群众评判政绩,不只听“唱功”更看“做功”。从谷文昌治沙造林到焦裕禄改善兰考民生,真正的政绩藏在群众的笑容里。反观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恰是背离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唯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口袋公园、便民驿站等实事办到心坎上,政绩才经得起检验。政绩的底色是民心。唯有始终以群众路线为指引,让民心标尺贯穿决策、落实、评价全过程,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过硬政绩。(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党委:周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