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的压舱石,而乡村治理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乡村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在广袤的乡土中国,如何以“小切口”破解“大问题”,让青春汗水浇灌出民生幸福之花,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在扎根中贴近民心。青年干部大多从“校门”直接走向“机关门”,缺乏对农村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若只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政策难免“水土不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青年干部要主动跳出“文件堆”,走进“田间地头”,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倾听民意。比如,通过“驻村夜话”“板凳会”等形式,与农民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从家长里短中摸清群众急难愁盼。只有真正读懂乡村的“喜怒哀乐”,才能找准治理的“针眼”,穿好政策的“线”。
二、巧用“新思维”,破解“老难题”,在创新中激活效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沉疴积弊:从宅基地纠纷到养老互助,从垃圾处理到乡风建设,传统方法往往力有不逮。青年干部的优势在于思维活、懂技术、善学习。例如,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搭建“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实现村务公开、议事协商、监督反馈“一网通办”;推广“积分制”治理,将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纳入积分管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探索“乡村CEO”模式,引入专业人才运营集体资产,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这些“微创新”看似细小,却能有效破解治理碎片化、低效化问题。
三、办好“小事情”,托起“大民生”,在实干中彰显温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青年干部要避免“眼高手低”,从群众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帮助留守老人办理医保报销,为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协调解决农田灌溉用水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山东某县青年干部推行“民生微实事”项目,由村民点单、支部派单、干部接单,累计解决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诉求120余项,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才能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涵养“敬畏心”,守牢“廉洁线”,在自律中树立形象。乡村治理涉及资金、项目、资源分配,廉洁风险不容忽视。青年干部初掌权力,更需扣好“第一粒扣子”。要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警惕“人情礼”“土特产”等“微腐败”,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畅通投诉渠道,让“微权力”不再任性。唯有以清正廉洁的形象扎根基层,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
乡村是青年干部砥砺成长的广阔舞台。唯有向下扎根、沉潜一线,以“钉钉子”精神办好每件民生实事,以“创新思维”破解治理难题,方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当青春与乡土相遇,必能激荡出时代最动人的回响——让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我们的奋斗中渐次绽放。(阳谷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白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