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剧的背景下,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各地施政重点,但政策效果如何量化评估一直是难题。近期,《人口与经济》期刊发表的《生育友好指数构建、测算及省际差异研究》给出了答案——南京邮电大学温勇教授、硕士生苏阳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李月副研究员等学者,对全国31个省份生育友好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云南省以92.95分的最高分位列第一。(2025年9月29日界面新闻)
这一结果随即引发全网热议与争议,论经济水平、居住环境,云南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存在明显差距;论公共服务配套,也未必优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何偏偏是云南摘得“最生育友好”的桂冠?更让网友困惑的是,既然指数排名第一,云南百姓的生育意愿为何并未表现出与之匹配的“高热情”?难道生育友好指数仅聚焦政策本身,忽略了经济、观念等外部关键因素?
不可否认,云南在生育支持政策上确实走在全国前列,尤其在育儿补贴领域堪称“先行者”。2022年9月,云南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至2025年,对省内出生的二孩、三孩发放生育补贴,成为三孩政策实施后全国首个省级育儿补贴政策。云南省卫健委曾表示,3年政策期既是衔接“十四五”规划,也是预留评估窗口,“效果好就延续,力度不够就加码”,这份政策诚意与行动力有目共睹。
但政策发力不等于生育意愿自然提升。有观点认为,云南百姓的生育观念更偏向“朴素传统”,不少人仍秉持“早婚早育早得计”的想法,对结婚生育的压力感知相对较低。更关键的是,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群体有差异化安排,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严格刚性”的计生执行,当地人口生育观念受政策冲击更小,传统生育文化保留更完整。
反观经济发达省份,四五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刻重塑了两代人的生育认知,从“多子多福”到“少生优育”,从“养儿防老”到“自我优先”,思想观念的转变早已根深蒂固。即便如今各地加码生育补贴,高房价、高教育成本、职场竞争压力等现实因素,仍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这也解释了为何发达地区政策补贴力度不小,生育意愿却持续低迷。
显然,生育友好指数的高低,不能简单等同于生育意愿的强弱。云南的高指数,更多体现了政策层面的“友好度”,但生育行为终究是个人与家庭在经济成本、观念认知、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下的综合选择。若要让生育友好政策真正转化为生育动力,既需要像云南这样的政策先行,更需要跳出“单一指标评估”的局限,深入考量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观念差异、公共服务配套等核心问题。唯有兼顾政策力度与现实温度,既关注“政策做了什么”,也关注“百姓需要什么”,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能真正经得起实践与民意的检验。(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