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奏响“筑巢引凤、精育厚留”的“三部曲”,以精准引才汇聚智力动能,以系统育才夯实发展根基,以用心留才激发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引才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先手棋”,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阔视野和“近悦远来”的格局胸怀,构建广纳贤才的“强磁场”。要坚持五湖四海揽才,打破年龄、学历、专业壁垒,既聚焦高端领域的“星斗”人才攻克科技难关,亦广纳紧缺专业的“繁星”人才补全行业拼图,让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动态对接发展需求是引才之基,需围绕产业链图谱更新人才需求目录,深入重点企业、产业、领域调研,精准锁定急需紧缺缺口,实施“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组合拳——依托高水平产业平台、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策源地”优势,开展组团式、磁吸式引才;发挥高层次人才“朋友圈”“同行圈”效应,放大“葡萄串”荐引成果;推行“凤还巢”计划打好“乡情牌”,通过“实地招+云端引”拓宽渠道,以“候鸟服务”“飞行专家”等模式柔性破解顶尖人才需求。政策供给需持续升级,在生活租房、落户购房、创业支持等补贴上动态迭代,让政策既有“含金量”更有“吸引力”,同时统筹“外引”与“内育”,发挥高校培育主阵地、企业培育主载体作用,壮大本土创新人才队伍,真正让人才“有枝可依、有巢可居”。
育才是夯实人才根基的“系统工程”,需立足高质量发展全局,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理念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要对标不同领域、专业、特点人才需求,实施“一领域一方案”,分类培育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农村实用等人才队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抱团式”攻关、“联姻式”合作、“帮带式”成长,锻造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梯队;推动高校、职业院校面向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开设“订单班”,深化“政校企研”协同,促进产业、教育、人才深度融合。实践磨砺是成才之要,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选派人才参与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实战演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本领;构建“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培育模式,联动高校、培训机构及本土“田博士”,将理论学习、技术培训与实战演练结合,让人才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铸魂赋能是立身之本,通过国情研修、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以思想政治教育、党性修养锻炼筑牢信仰之基,引导人才将个人追求融入国之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人才“百花园”枝繁叶茂。
留才的核心在“留心”,需以“爱才若渴、敬贤礼士”的姿态,构建全周期、全覆盖的服务保障体系。要转变平均主义观念,让待遇向一流成果、紧缺高技能人才倾斜,以“精准有效、务实高效”服务破解后顾之忧——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开展“三必访”“五报告”,办好住房保障、就医疗养、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通过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爱国主义教育等厚植家国情怀,将优秀人才吸纳为“两代表一委员”,强化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让人才有归属感。营造尊才爱才生态是关键,既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完善的培训体系,更要打造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让人才在尊重与认可中增强成就感;搭建广阔事业平台,给予人才科研自主权、发展主动权,支持参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基层一线尤需“暖心守护”,针对西部等地区新农人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立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关爱机制,让人才“顺心”干事、“舒心”发展、“安心”扎根。唯有以政策为基、服务为要、环境为魂,才能让人才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梁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徐上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