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探索县域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新路径
时间 :   2025-09-28 19:3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洪凯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培育人才,人才驱动科技,人才作为教育、科技之间的重要纽带,起着关键性引领作用。组织部门作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整合要素资源,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为地方和高校的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挥职能优势,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强化政治引领和制度设计。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作用,找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结合点,统筹推进部署,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路径融合。强化领导干部思想引领,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重要精神要求、各地的先进实践经验纳入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主体培训班次,深刻认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紧迫,进一步解放各级党委政府抓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思维。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述职评议制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效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内容,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形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鲜明导向,让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为领导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县域路径。县域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末梢神经”,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路径。深化产学研融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强化县域统筹引领,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县域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主动对接高校院所,推动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落地,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搭台”的良性互动机制。拓展驻校引才,主动与高校院所对接,全方位推介区域发展优势和人才需求,打造“校地合作试验田”,从工信、发改、科技、人社等承担经济发展和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担任“引才专员”“科技专员”,派驻高校开展精准引才、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打通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科技副职选派机制,每年从高校选聘一批优质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协助企业梳理技术路线、挖掘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现“人才下基层、成果进企业、智力助发展”的良性循环。


增强工作主动,打造融合发展载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注重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打造一批具有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融合载体。建强创新平台,将人才工作深度嵌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全过程,通过实施“揭岗挂帅”、遴选“产业教授”等机制,联合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以平台引才、以项目育才、以机制留才。布局“科研飞地”,鼓励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在高校资源密集、创新要素集聚的一线城市或区域设立“科研飞地”,借力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吸引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展科研攻关,实现“研发在飞地、转化在本地”的融合发展模式。共建实践基地,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与高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打造“小项目、大合作”的校地融合实践平台;通过岗位实习、项目实践等形式,推动高校学生深入了解县域、服务县域,实现人才引育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沂源县委组织部:刘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