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留下来了。但这回,泸州江阳区的一场实训营,给了人们一点新想法。
不久前,江阳区组织了2025年首期求职能力实训营,32名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青年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课程安排得紧凑实用,从职业认知到简历制作,从模拟面试到企业参访,最后一天,还来了18家企业,带着200多个岗位当场对接。一周时间不到,已有12人找到了工作。
这个成果乍一看不算轰动,但细想一下,这12人中,有的是刚走出村子的大学生,有的是反复碰壁后的待业青年。他们能顺利上岗,对家庭、对村里,都是实打实的好消息。
一个来自偏远镇上的姑娘,在模拟面试中提到自己在村卫生室当志愿者的经历,讲得认真、落落大方。企业代表听完后,当场留下了联系方式。还有一位小伙子,第一天话都不敢讲,到第三天已经能主动提问、表达自己的职业规划。培训结束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制造企业实习。谁说农村出来的娃,不行呢?
农村青年求职难,不光是学历和能力的问题,更多是缺机会、缺信息、缺锻炼。这次实训营就像一把钥匙,帮他们把紧闭的职场大门轻轻推开了一道缝。而一旦有人走进去,就会给后面的人树立起榜样。
村里的风向也开始变了。有家长说:“原来以为这种培训没啥用,结果娃儿一去还真找到工作了。”有青年私下打听:“下期啥时候开始?我也想报名。”一个人有转变,也许只是个案;但一群人动了念头,就是一股新气象。
说到底,乡村要发展,不能只靠土地和砖瓦,更要靠人心和年轻的干劲。这些年,“回乡创业”“人才振兴”这样的词说了不少,可真正落地的办法,还得从一件件实事做起。江阳区这次办实训,不搞空话套话,课程安排接地气,岗位对接讲效率,看得见成果,摸得着效果,这才是群众愿意参加、企业愿意合作的关键。
当然,这样的尝试还只是一个起点。从一次实训班到一批常态化项目,从点对点帮扶到全链条服务,路还长、事不少。但有了这次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青年就业的新可能。
点亮一个青年,就点亮一个家庭;留住一批青年,就能点亮一个村庄。只要方向对了、办法对了,人才不会只往外跑,也愿意回头看看家乡的路。
愿这样的灯,越点越亮。(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