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道血色界碑,它不仅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更以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堂堂正气与不屈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我们更需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在传承抗战精神中凝聚民族共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
七七事变以血火淬炼挺直民族脊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破华北夜空,日军“士兵失踪”的借口掩盖不住侵略本质,中国守军第29军将士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防线。中国共产党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海外侨胞捐款捐物,全民族抗战的浪潮就此奔涌。这场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的抵抗,更在于它彻底唤醒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意识——从“九一八”的局部抗战到“七七”的全面抗战,中国人用行动证明:一个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靠妥协求得,而是靠血写的抗争挺起。
抗战精神以堂堂正气凝聚民族精魂。抗战精神的内核,是刻在骨子里的堂堂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真理力量和强大人格力量的吸引感召下,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袭日军“囚笼”,彭德怀指挥千军万马在华北平原掀起“交通破袭战”,用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不可欺”;文化战线上,鲁迅以笔为剑揭露“国民劣根性”,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出,无数知识分子用文字与艺术点燃民族觉醒的火种;四万万同胞的心紧紧相连,让“中华民族”从地理概念升华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复兴征程以实干担当续写光荣篇章。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传承抗战精神的关键在于转化为实干担当。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化作千万扶贫干部走村串户的脚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奇迹,写满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科技创新领域,“嫦娥”探月、“蛟龙”深潜、“北斗”组网,中国人用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在太空、深海刻下“中国坐标”;文化自信层面,敦煌莫高窟的数字重生、故宫文物的“活”起来、《只此青绿》的舞剧热潮,让中华文明从“历史记忆”变为“当代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嘱托:“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今天的我们,既要做历史的铭记者,更要做未来的创造者,用实干为“堂堂正正、光荣自豪”写下最生动的注脚。(济宁市兖州区委组织部: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