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明确发展“三点” 树立正确“三观”
时间 :   2025-05-12 23: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常国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讲话强调,“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群众路线、坚守初心使命,笃行不怠、勇毅前行,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群众观、政绩观,在砥砺奋斗、踔厉奋发中深耕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


明确发展的“坐标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坐标点”就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弄清楚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由此不难理解,我们的发展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幸福地生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作为带领和推动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执行者,要在发展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当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增强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造福于民,福泽万民。


明确发展的“起落点”,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所谓“起落点”,就是指“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党员干部而言,要明确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对此,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走好群众观路线。实践证明,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民解难题、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就要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甘当群众小学生,不断挖掘民智民力,增长政治智慧和执政本领。


明确发展的“着力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所谓“着力点”,就是把“劲头”“力量”用在什么地方,集中劲、发准力,发挥力量的最大最佳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就是要把着力点、发力点集中到“为民造福”上,“一切围着人民转、一切为着人民干”。对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事关“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就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观、实干担当的政绩观。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喜大好功、不贪大求洋。要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华而不实;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反对盲目蛮干;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反对竭泽而渔、劳民伤财。新征程上,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山东省日照市园林环卫集团:陈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