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炬永不熄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岁月,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歌,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回响。其中,王杰精神跨越时空,与伟大的抗战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闪亮的坐标,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澎湃精神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而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王杰精神,用“两不怕”彰显不惧艰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魄,以“三不伸手”诠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两种精神虽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却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共同凝聚成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看,抗战时期的英雄们用生命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左权将军放弃安全撤离机会,在断后战斗中壮烈牺牲;狼牙山五壮士、鸡蛋坨五勇士为掩护群众转移,毅然跳下悬崖。他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不计得失、不惧牺牲,用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之心。这与王杰“三不伸手”中超越个人利益、始终以集体和国家为重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
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更能看到两种精神的内在共鸣。台儿庄战役里,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东北抗联将士在极端严寒中坚持斗争,杨靖宇孤身奋战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面对强敌绝不屈服的勇气,与王杰在炸药包爆炸瞬间毅然扑向危险的壮举一样,彰显了中华民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历史反复证明,正是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魄,让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危机中化险为夷、浴火重生。
面对14年抗战的重重困境,中国人民始终葆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即便遭遇日军“三光”政策的残酷摧残、内部消极抗日势力的掣肘、自然灾害的沉重打击,英雄们依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份信念,与王杰在日常训练和工作中直面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如出一辙,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韧性。正是凭借这种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在至暗时刻坚守希望,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个别势力不断抹黑中国发展、挑战国际秩序,日本部分政客至今仍在否认侵略罪行、美化军国主义,妄图重走历史老路。面对复杂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传承和弘扬王杰精神与抗战精神。从国家层面,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从个体层面,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岗位实践,在平凡的工作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80年前,抗战胜利的旗帜在炮火中高高飘扬,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丰碑;80年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更需要以精神之光指引前行之路。王杰精神与抗战精神,既是历史馈赠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火炬。让我们传承好这些精神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金乡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