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年轻干部队伍。深刻领会并践行“精耕细作”理念,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将精准、科学、有效的要求贯穿于年轻干部选育管用的各环节、全过程。
“精耕细作”要在精准到位,摒弃粗放模式。古语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年轻干部培养并非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作业,而是一个需要“个性化定制”的过程。“大水漫灌”式的培养,看似覆盖面广,实则可能导致培养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个人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任其自然生长”,则是对干部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缺乏必要的政治引领、业务指导和行为规范,极易使年轻干部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滋生问题。在年轻干部培养的“精耕细作”中,要精准识别个体差异与成长阶段,结合年轻干部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发展潜力,以及干部所处的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划定培养的重点与方向,避免“一刀切”。要围绕组织发展需要和岗位职责要求,科学设置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实践锻炼等培养内容,灵活运用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挂职交流等方式方法,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要注重培养过程的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建立常态化跟踪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使培养工作始终紧贴实际、精准发力。
“田间管理”贵在科学施策,做到严慈相济。《礼记·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将“精耕细作”的理念转化为育人实效,关键在于实施科学的“田间管理”。要在强化思想淬炼与政治历练中“固本培元”。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年轻干部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强化实践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重大任务最前沿、关键吃劲岗位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积累经验,使其根系深扎于实践沃土。要在加强纪律约束与作风锤炼中“修枝塑形”。坚持严字当头,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考核考察、民主评议等,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年轻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指明方向、划定边界,又给予空间、鼓励探索,在严管中体现厚爱,厚爱中落实严管。要在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中“净化生态”。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大力铲除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土壤,倡树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生态。
“科学栽培”重在机制有效,保障常态长效。《晏子春秋》记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唯有依靠稳固有效的制度,方能确保事业持续成功、行稳致远。年轻干部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寄希望于短期效应或零敲碎打,必须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确保“科学栽培”常态化、长效化。要精准“选苗”,拓宽视野、畅通渠道,注重在基层一线、重大斗争中识别发现优秀人才,确保源头活水。要系统“育苗”,构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实现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克服培养工作的随意性。要科学“管苗”,建立健全全覆盖监督、多维度考评、常态化调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突出实干实绩导向,畅通能上能下渠道,激发队伍生机活力。要大胆“用苗”,坚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使用。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担当作为。通过构建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培养选拔任用链条,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可靠的人才支撑。(临沂市费县县委组织部:孔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