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根治公文“拿来主义”要打“组合拳”
时间 :   2025-10-27 21: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洪燕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拿来主义”一概念,最初由鲁迅先生提出,主张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采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理性态度。鲁迅先生主张的是辩证地批判吸收,即“扬弃”的原则。然而一些单位在公文写作时片面的将“拿来主义”等同于照搬照抄,甚至“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引发巨大舆论争议。


一纸公文,上承决策部署,下接民生关切,本应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严肃载体。然而“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现象屡禁不止,在“互相借用”“裁缝式写作”等“拿来主义”成为公文输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下,本应承载着权威性、真实性的政府文件沦为众矢之的,这不仅使政策落实缺乏说服力,也极大消解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公文抄袭痼疾的背后,是作风问题和形式主义顽疾,是材料困境的“苦不堪言”,因此根治公文“拿来主义”,需多管齐下,打出制度革新与作风整顿的“组合拳”。


以“严管闭环”堵漏洞,筑牢公文质量“防火墙”。一份抄袭文件能够顺利流出,不是一人之责,这暴露出文稿起草者态度不端、敷衍塞责,分管领导“跟签”不审,主要负责人流于形式,反映出制度约束缺位、流程监管不严,公文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要完善拟文、办文、发文管理制度,对外发布的公文要层层把关,逐级审核。要完善责任追溯体系,将公文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实行“谁起草谁负责、谁审核谁担责”的终身追责制,督促经办人严肃认真对待手头每一份文件,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只有以全链条严管公文运转发布全流程,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才能防止公文抄袭脱离监管“野蛮生长”,让“抄公文”无处遁形。


以“务实文风”树导向,打破形式主义“空架子”。矫治公文抄袭,不能止步于撤换文件和追责个人,其背后的作风弊端更值得深度反思。“拿来主义”盛行,究其原因是“重形式、轻实效”的文风导向,是缺乏实际调研和深入思考的“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因此,纠治公文抄袭根源在于破除形式主义顽疾。要明确“文风标尺”,少讲空话套话、少用模糊、少搞“穿靴戴帽”,表述多提具体举措、多列数据案例、多奔核心问题,推动文风从“务虚”向“务实”转变,让公文真正“接地气、解难题”。要多开展“实战练兵”,组织公文写作人员下沉基层开展“蹲点调研”,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收集一手素材,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将调查研究作为公文起草的前置程序,求真务实真正成为公职人员的自觉追求,政府公文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指导实践的权威载体。


以“减负松绑”减压力,斩断“拿来主义”“导火索”。政府部门文件、材料抄袭,绝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层层加码的材料压力,让基层“借鉴抄袭”成了无奈之举。部分基层单位之所以依赖“拿来主义”,根源在于“文山压身”——上级部署急、任务多,基层人员疲于应付,只能“抄模板、凑篇幅”。纠治这一问题,必须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让基层有时间、有精力写好公文。要深入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严控“发文总量”,避免“一事一文”“重复发文”,对可通过会议、电话、工作群部署的事项,坚决不发文;对确需发文的,明确“最低必要篇幅”,杜绝“长篇大论”。要优化“任务时限”,给基层留出充足的调研、起草时间,避免“当天部署、次日交稿” 的不合理要求。只有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转到田间地头摸实情、干实事,才能让公文褪去虚饰、回归实效,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民。(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纪委监委:李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