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因身体、年龄等原因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干部,大多历经多岗位磨砺,沉淀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现实中,部分“退二线”干部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有的“在岗不履职”,日常仅满足于“打卡签到”,消极应付工作事务;有的“有职不担当”,面对年轻干部的请教敷衍回避,未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消极应对工作职责。如何激活“退二线”干部的“余热”,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成为组织工作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破“思想之冰”,让“退二线”干部“想作为”。部分“退二线”干部的懈怠,根源在于对“身份转换”的认知偏差——认为“退下来就该歇一歇”,把“不犯错、不惹事、稳落地”当成工作目标,丧失干事热情。扭转这一局面,需从思想引导和价值重塑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组织部门要主动开展“谈心谈话”,充分肯定“退二线”干部过往在岗位上的实绩贡献,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与尊重,清晰传递“退二线是岗位调整,不是责任卸下”的理念,明确“传帮带”对年轻干部成长、工作接续推进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优秀“退二线”干部的典型事迹,用榜样力量激发干事动力,让更多“退二线”干部意识到,即使离开领导岗位,自身经验仍能为群众办实事、为工作解难题,从而破除“躺平”思想,重新点燃干事激情。
搭“展能之台”,让“退二线”干部“能作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是部分“退二线”干部想干事却难成事的核心困境——有意愿却无渠道,想作为却无平台。激活“余热”,关键要结合“退二线”干部的特长,搭建精准化“作为”平台。推行“结对帮带”机制,根据“退二线”干部的业务专长与年轻干部的成长需求,建立稳定的“师徒对子”,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帮助年轻干部快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化解矛盾的技巧,弥补经验短板。邀请参与专项工作,结合工作推进需要,让“退二线”干部参与政策调研、矛盾调解、项目督导等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熟悉业务、了解基层的优势,为工作推进提供实践支撑。设立“建言献策”渠道,组建“老干部智囊团”,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工作,定期征求“退二线”干部的意见建议,让他们的“老经验”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新燃料”。
建“保障之制”,让“退二线”干部“敢作为”。“多做多错、出力不讨好”的顾虑,是部分“退二线”干部不愿担当的重要原因。要打消这一顾虑,需建立健全激励与容错并重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明确“退二线”干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时将“传帮带”成效、专项工作贡献纳入考核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在评优评先、年终考核中予以倾斜,用正向激励激发担当热情;另一方面,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明确界定容错情形与免责范围,对“退二线”干部在工作中因政策理解偏差、经验不足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经核实后予以包容,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放心大胆投入工作,真正实现“退岗不退责、余热再发光”。(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董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