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我国是人才大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每年培养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庞大的人才规模构成了我们发展的宝贵家底。然而,人才规模优势并不完全等同于发展优势。坚持把人才用好用活、用当其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关键所在。
做好“用人”文章,必须双管齐下。一手抓引育并重,加快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创新载体建设,着力破解部分地区对人才“不会用”“用不好”的现实困境。一手抓精准匹配,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尊重其能力成长的时效性,从根本上打破“人岗不适”的桎梏。
人才的竞争,表面是政策与平台的比拼,归根结底是环境与人心的角逐。唯有让人才安心,他们方能潜心创新。这就需要以真诚礼遇,营造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踏踏实实搞研究的优良环境。要敢于破除地区、部门、行业壁垒,综合考量人才的专业背景、能力特质与工作经历,实现科学配置、人岗相宜。要推动服务保障从“有”向“优”升级,系统化统筹解决好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通过强化一揽子政策、设立高层次人才联络员等机制,主动响应需求、传递关怀,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口号变为可感的温度与实实在在的支撑。
用当其时,方尽其才,这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在人才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期”让其价值最大化释放。要坚决摒弃“急于求成”的短视思维和“拔苗助长”的功利做法,为人才发展给予同频共振的支持。要为专业人才“搭好台”,围绕产业发展瓶颈,主动创设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打破身份、资历限制,健全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择优竞争机制,让真才实学者在公平竞技中脱颖而出。要为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大力实施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精准匹配导师资源,引导支持他们在重大项目中牵头抓总、担当重任。要为急需紧缺人才“给位子”,大力培养适应发展的卓越工程师,针对数字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及时增设职称评审专业,完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让人才不仅能引进来,更能融得入、用得好、留得住。(山东省济宁市中共汶上县委组织部:张伟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