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公文抄袭非小事 文风背后是作风
时间 :   2025-10-27 20: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延霄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公文是政府实施公共治理、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载体,其严谨性与权威性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能与政府的公信力。近期,两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的接连曝光,绝非无足轻重的“笔误”或“疏忽”,而是暴露了深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这类现象警示我们,一份照搬照抄、漏洞百出的公文,损害的远不止是文本表面的严肃性,更是对依法行政原则的公然违背,对公共资源与公众信任的严重浪费与透支,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予以警惕和纠治。


文风的实质是作风,公文的质量直接折射出干部的工作态度与地方的治理能力。抄袭公文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怠政的思维惰政,其根源在于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或是忙于事务性应酬,疏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或是能力恐慌,缺乏结合实际思考与创造性落实政策的真本事;或是政绩观错位,认为“文字工作”不过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纸上功夫”,只要“说得过去”即可。这种“复制粘贴”的便捷操作,导致政策制定与本地实际严重脱节,使中央的顶层设计在“最后一公里”失了真、走了样。当一份关于A地防汛工作的文件,却赫然出现B地“关于搞好夏粮收割”的部署,如此荒诞的错位不仅令政府颜面扫地,更预示着政策执行可能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埋下隐患。


公文失范的更深层次危害,在于其持续性地侵蚀政府权威与公众信任。政府公文是民众理解、配合、监督政府工作的重要窗口。当窗口传递的信息是敷衍的、错乱的,公众自然而然地会质疑其背后行政行为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份“乌龙公文”都可能被迅速传播、放大,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笑料,极大地损害政府形象,消耗宝贵的政治资本。长此以往,民众对政府的政策宣导将可能从“深信不疑”转变为“将信将疑”,甚至“置之不理”,从而增大政策推行的社会成本,削弱社会治理的凝聚力和效率。这种信任感的流失,是比任何单一行政错误都更加难以挽回的损失。


根治公文抄袭的痼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转变工作作风和健全长效机制两端发力。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深刻认识到“文中有责”、“字里有民”,将公文写作视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基本功。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坚决摒弃“长、空、假”的积弊,鼓励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地方版”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必须扎紧制度的篱笆,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起草、审核、签发到归档,每一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引入交叉校验、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本查重与规范性审查。同时,应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将公文质量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对因抄袭、敷衍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付出应有代价,从而倒逼作风真转变、责任真落实。(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陈延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