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干部监督不是“马后炮”而是“预防针”
时间 :   2025-10-27 21: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瑞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干部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但不少人觉得它就是事后算账的“惩戒棒”,这其实跑偏了。真正给力的干部监督,得像“预防针”那样,在问题刚冒头时就精准介入,用抓早抓小的主动作为,给干部成长筑牢“防火墙”。只有跳出“出事才补救”的老思路,把监督关口往前移,才能做到严管又厚爱,让干部在约束里干事、在监督下放开手脚干。


揪出“微病灶”:“预防针”要打在点子上。“预防针”管用不管用,先得把风险点看准。干部身上的“小微问题”就像刚冒头的“微病灶”,看着不起眼,拖久了可能演变成“大毛病”。有的干部对政策理解浮于表面,落实起来“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在岗位上“躺平混日子”,碰到难题就推诿扯皮;还有的作风漂浮,调研“走马观花”、写材料“空洞无物”。这些苗头性问题不及时提个醒,很可能从小节变成大错。所以,得搞个“小微问题”负面清单,把政治意识、工作状态、履职尽责这些方面的小偏差列清楚、标明白,让监督的人有标尺,被监督的人知道红线在哪。通过日常谈心、履职跟踪、听群众口碑这些渠道,精准捕捉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异常信号”,为后续干预做好铺垫。


分级“配药剂”:“预防针”剂量要刚好。“预防针”得按风险等级调剂量,干部监督也得分级施策。要是不管啥问题都“一刀切”,要么小问题让干部压力太大,要么让较严重的问题没得到足够警示。实操中,不妨推行“黄橙红”三色关爱提醒:苗头性问题发黄色提醒卡,用“温馨提示”让他自查自纠;问题轻微显现的发橙色提醒卡,面对面谈话加限期说明,强化引导;要是没到违纪违法但造成不良影响的,就发红色提醒卡,启动诫勉程序,体现监督的硬气。这种逐级递进的方式,既避免“小题大做”的苛责,也防止“大题小做”的纵容。就像有个单位发现干部总迟到,先给了黄色提醒卡,谈话后才知道他家里有困难,既督促整改又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妥妥实现了监督和关爱的双丰收。


跟踪“看疗效”:“预防针”要管长久。“预防针”打完要观察抗体,干部监督更得跟踪整改实效。要是只提醒不跟进,“小微问题”很可能卷土重来。得建个提醒整改动态台账,把跟踪责任人、整改时间点、验收标准写明白,不光查书面整改报告,更要看干部日常表现的真实变化。整改到位的及时“销号”,还得给点鼓励;敷衍应付、整改不力的,就启动“二次提醒”,整改情况直接和绩效考核、选拔任用挂钩。有地方对收过提醒卡的干部搞“季度回访”,通过同事互评、服务对象座谈评估成效,结果85%以上的“小微问题”都彻底解决了。这种“闭环管理”模式,让“预防针”不光能“治病”,还能帮干部“强身”,把监督压力变成自我提升的动力。


干部监督的终极目标,不是揪出多少问题,而是护住更多干部健康成长。把“预防针”式监督贯穿干部管理全过程,靠精准识别防患未然,用分级干预精准施策,以跟踪问效巩固成果,才能让干部在组织的“严管厚爱”里轻装上阵,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东营市河口区委组织部:王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