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作风建设: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与党的 “生命工程”
时间 :   2025-10-27 21:5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更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思想“总开关”需持续校准。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年轻干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作风建设既是检验其政治素养的“试金石”,也是其事业起航的 “通行证”。现实中,部分年轻干部入职时怀揣 “为民服务”的炽热初心,却在 “材料出政绩” 的不良氛围中,逐渐陷入“造盆景”的误区。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思想淬炼出现了“空窗期”。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煤油灯下苦读马列,锤炼党性;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更应将理论学习作为 “压舱石”,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 “人民满意”为标尺,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能力“充电桩”需不断续航。作风问题往往与能力不足相伴而生。新时代的基层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度高,要求年轻干部既要懂政策法规,又要会数字技术;既要能化解邻里矛盾,又要善对接市场资源。年轻干部必须始终保持 “空杯心态”,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每一次接访、每一个项目、每一回走访,都是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正如荣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的张小娟,常年奔走于甘肃舟曲的乡村田野,被群众称为 “政策活字典”,她用生命诠释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的深刻内涵。


监督 “探照灯” 需时刻明亮。作风建设如同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松。现实中,少数年轻干部存在“闯关”心态,认为熬过考察期、评上先进就可以“松绑”。为此,我们既要完善“八小时内”的工作监督,又要延伸“八小时外”的生活监督;既要发挥组织监督的 “显微镜”作用,也要畅通群众监督的“直通车”渠道。年轻干部要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把批评当作“预防针”,将提醒视为“正衣镜”。就像“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始终秉持“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理念,以“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的务实作风,赢得了百姓的由衷信任。


实干“坐标系”需精准校准。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靠实绩来检验。年轻干部要坚决摒弃虚功,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要。要以黄文秀等优秀青年楷模为榜样,主动奔赴改革发展主战场、急难险重最前沿,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要建立以群众获得感为核心的实绩评价机制,把工作成效的标尺立在群众心坎上,看脱贫户的收入是否真增长,看老旧小区的改造是否真惠民,看企业的急难愁盼是否真解决。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应体现在百姓的笑容中、社会的进步里、时代的答卷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年轻干部肩负着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作风建设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持续淬炼思想、提升本领、接受监督、务实担当,年轻干部才能在成长路上行稳致远,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栋梁之才。(阳谷县委组织部: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