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洗碗效应”,折射出部分年轻干部因惧怕失误而不敢担当的现实困境。新时代改革攻坚亟需“敢抢碗、不怕摔”的闯将——唯有以能力筑基、政策护航、心态破局,方能在遵规守纪中突破思想藩篱,于风险挑战中锤炼担当本色。
一、能力筑基:在知行合一中锻造“金刚钻”。担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过硬本领之上的实践自觉。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缺乏真功夫,自然畏首畏尾。因此,破解“洗碗效应”的首要前提,是让年轻干部手中有术、心中有数。要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把“政策语言”转化为“民生温度”。投身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矛盾调处等吃劲岗位,在直面群众诉求中积累经验,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同时,要打破能力天花板,向创新要动能。主动学习产业政策、数字技术、生态治理等跨领域知识,以复合型素养应对治理现代化挑战。避免机械执行指令,善用微创新优化流程,推动工作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破题”。
二、政策护航:用制度设计消解“摔碗焦虑”。制度是最好的“定心丸”。如果干事者流汗又流泪,探索者试错即追责,那么再强的能力也会被“寒蝉效应”所压制。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为担当者撑腰、为负责者兜底。首要任务是细化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明确因探索试错、政策不明导致的失误可予宽容,严格区分改革风险与违纪行为,使容错机制成为真正的“安全区”,而非空洞的“挡箭牌”。同时组织部门更应强化担当意识,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将工作实绩、攻坚成效纳入晋升考评核心指标,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惰性逻辑,真正实现“有为者有位”。对恶意举报要快查快结,及时澄清正名,筑牢“诬告防火墙”,不让流言侵蚀干事热情。
三、心态破局:以精神坐标校准“洗碗姿态”。外在激励固然重要,但最深层的动力,源于内心的信念与格局。破解“洗碗效应”,归根结底是一场心理重建的过程——从恐惧失败,走向拥抱成长。首先要转变对“摔碗”的认知。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的恐惧。每一次挫折都应被视为“进阶阶梯”,每一次失误都是宝贵的数据积累。建立“失误—复盘—进化”的成长模型,把教训沉淀为方法论,把失败转化为经验资产,方能在持续迭代中逼近卓越。同时要涵养“麦穗精神”,越是成熟饱满,越懂得低头谦逊。保持“空杯心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走进农家院落、工厂车间、街巷社区,听真话、察实情、解难题,杜绝“坐在办公室想方案、对着PPT搞调研”的形式主义顽疾。
破解“洗碗效应”,本质是一场能力破茧、制度破障、心态破圈的系统工程。年轻干部当以“脚沾泥”的实践洗去本领恐慌,凭“清单化”的制度端稳担当之碗,用“向阳生”的心态化摔碗之响为喝彩之声。唯如此,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洗练初心,于改革的深水区淬炼成钢!(中共保康县委组织部: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