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如何让党的组织力量穿透“最后一公里”,真正融入万家灯火,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将党建引领有机嵌入基层治理的肌体,以“党员联户”等机制为抓手,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是破解治理难题、温暖一方民心的“连心密码”。
核心在“联”,织密党群关系“一张网”。基层治理,“治”的是千家万户事,“理”的是千头万绪情,其核心在于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建立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犹如编织一张精细而坚韧的治理网络,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活跃节点。通过设立遍布身边的民情驿站、灵活安排恳谈交流,使群众能够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这不仅是信息的沟通,更是情感的融通。党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耳朵倾听民声,在群众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值得信赖的“知心人”与“主心骨”,从而将党组织的温暖与力量精准滴灌至每个角落,筑牢了治理最坚实的根基。
关键在“带”,激活共同富裕“一池水”。有效的治理不仅在于化解矛盾,更在于创造繁荣、引领发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与发展实践同频共振,点燃共同富裕的引擎。鼓励党员中的致富能手、技术骨干将个人所长与群众所盼、产业所需相结合,领办创建各类发展平台。通过“手把手”的技艺传授、“面对面”的资源对接,不仅为群众打开就近就业的便利之门,更注重培育其内生发展能力,使其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这种“造血式”的帮带,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党员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促进集体壮大的强大动能,让基层治理因充满发展活力而更可持续、更具魅力。
落点在“实”,畅通服务群众“一站通”。治理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党建引领必须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将党员联户机制与常态化志愿服务、便民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引导党员立足实际领办多功能服务点,提供细致入微的日常帮扶。这些遍布基层的“微阵地”,虽小却暖,有效补齐了公共服务的短板。更重要的是,配套建立一套从需求发现、任务流转、协同处置到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群众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这种“实打实”的作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事情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从而不断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与认同。(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委组织部: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