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只有精准把握乡村产业需求关,灵活实施引才制度关,夯实人才培育关,才能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精准把握人才需求关。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核心,以“产业适配、调研筑基、规划引领”模式,确定产业人才需求清单,让人才供给真正服务于乡村发展实效。乡村振兴产业涵盖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文旅等多元领域,不同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差异显著:发展智慧农业需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需食品研发与质量检测人才,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则需策划运营与新媒体营销人才;如果脱离产业需求实际,只求进名校,引名人的“贪功冒进式”的“盲目引才”,不但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还会阻碍产业的发展。因此,需组建专项调研团队,深入县域内重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车间走访、座谈交流、数据统计等方式,摸清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具体缺口;再结合县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方向,针对性制定人才需求清单,确保引进的人才既能快速融入产业场景,又能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精准支撑。
灵活实施引才制度关。为助力乡村振兴高效引才,需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打破传统全职引才的局限,以多层次、弹性化模式汇聚人才力量。乡村产业多处于发展阶段,若强求专家学者全职入驻,既不符合人才现有工作安排,也难以适配乡村阶段性需求,反而会降低引才实效。因此,要主动破除户籍、身份、全职任职等制度性限制,探索更贴合实际的引才路径:对农业技术专家等高端人才,可采取“短期驻点 + 远程指导”模式,让其按需为乡村解决种植难题;针对县域重点产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研究基地,或在乡村设立科研流动站,吸引人才带着技术课题“流动办公”,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同时,鼓励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入股形式,与本地企业、合作社共同成立公司,将人才智慧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既保障人才收益,又为乡村产业注入持续动力。这种灵活引才方式,能让不同层次人才各展所长,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支撑。
夯实人才培育关。培育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与招引人才同等关键。外来人才为乡村带来新思维、新技术,而本土培育的人才更熟悉乡土人情与产业实际,能长期扎根助力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培育人才需多路径发力:可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实地借鉴特色产业运营、乡村治理等成熟经验,打破思维局限;设立专项培育资金,支持有潜力的本土人才走进高校课堂,跟随教授系统学习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专业知识,弥补能力短板;依托党校开展集中培训,围绕政策理解、产业规划等内容提升人才综合素养;更要注重“实战练兵”,让人才在本地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厂等产业场景中实践历练,在解决病虫害防治、产品销路拓展等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同时,联合领域专家推行“订单式”培养,根据县域产业需求定制课程,定向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骨干。通过多元培育模式,既能激活本土人才潜力,又能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阳谷县委组织部:刘振杰)